文档帮助中心
文章分类列表

同类书刊排行榜

  • 畅销榜
  • 收藏榜

信报财经月刊杂志在线阅读

二三線城市試錯成本低

——江門、中山孵化港企

---文章选自信报财经月刊杂志

大灣區忌打工,宜創業。兩位香港土生土長的80,分別走入江門

和中山創業,圓出一片天。他們不約而同認為,二三線城市機會處 處,「試錯」成本低,十萬已可做老闖,十分抵玩。

黃愛琴  本刊記者

 

基建落後江門低水

大灣區數個廣東省城市,若以 珠江作為分界線,出現「東高西低」 狀況。珠東岸(深圳、東莞、惠州)

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西岸(珠海中,,江門)

45倍。造成這種發展差異,是 源於地理和交通。珠東與香港直接 接壤,交通發達,吸引來自香港的大量投資。相反,珠西不但距香港較遠,交通更頗為落後,排除在以香港為中心的「3小時經濟圈」外。目前,東西岸的唯一陸路通道只有虎門大橋,使其負荷沉重。每逢內地長假期尾聲,該橋都是廣 東省塞車最嚴重的路段之一。嚴重時,可以塞足一整天。8月時,記者 從香港赴江門,就目擊虎門大橋長 長的車龍。

未來五年,隨着虎門二橋、港珠澳大橋和深中通道等基建陸續落 成,預料珠西可以打通跟珠東、香港和澳門的聯繫,促進人流、物流 和現金流。

然而,處於大灣區和珠西外圍的江門,受惠程度不及珠海和中山。為了扭轉交通劣勢,江門市政 府於最新工作報告中,列舉了13 個高速公路項目、6個鐵路項目和 1個船運項目,揚言要與深圳、香 港連成兩小時生活圈。一直以來江門備受忽略,是「低水位」城市。

 

「番書仔」變「大陸人」

「我覺得江門是一個藍海!啊 邊(香港、深圳)已經門餐死,但呢 邊我仲有競爭力去打拚。“在香港土生土長的莫榮杰(泰勒)畢業於美國名牌大學,這位80後“番書仔”原本應該坐在中環星巴克,説着滿口英語。現在,他卻常飲國產 喜茶,「接地氣」、「並進」、「標杆」等內地語言琅琅上口,用微信多過WhatsApp,更被朋友笑説”似大陸人!

這些轉變,要從五年前,他 決定回家鄉江門發展開始講起。2013,他加入家族企業——華達集團工作,並於一年後在江門舊城區市中心創立了ISTOP广场(一匯廣場),一個集購物,娛樂,餐飲於一身的大型購物中心,投資額約2億人民幣。

他在江門對記者説,在香港發 展「上流阻力較大」,回鄉則有天時、地利、人和。三十多年前,莫家已在江門投資食品和塑膠工廠,累積了豐富的經驗與人脈。小時 候,他經常從香港坐船回去探望爺 爺,對江門並不陌生。

 

一線服務吸三線客

ISTOP广场最初是他爸爸的項目,做了一段時間仍無起 色,因為沒有走差異化路線。「跟 當地商場一模一樣,很難生存,別人已經做得很成熟了。」

他接手項目後,以香港和外國 思維重新設計包裝。「設置了不同 主題區,在中庭打造城市花園,有草皮,有石椅,營造去了戶外的感覺;又有美國街道,有古典味,這 是來自我以前在美國讀書的經驗鸡毛蒜皮是“我停留”的意思,想客人入到商場有種行街的感覺。」 為了吸引人流,他又引進麥 當勞和大家樂等餐飲公司,以營造「港味」。他説:「江門人對大家 樂有感情,它是江門最早期的消費 品, 10多年前只有較為有錢的人 光顧。現在大家有錢了,仍然覺得 它好。」當地餐廳一個蒸飯只需10 ,大家樂卻要30多元,但是後 者仍然門庭若市。

他自豪地説:「人家評我們的商場很有港味,好似去了香港。」

五年間,泰勒將商場的資産價值提升了2,目前出租率達到九成。他指,內地商業項目有八 成會「爛尾」,自己相當幸運。不 過,創業初期,爸爸認為他的方案 太過前衛,不適合落後的江門,兩人更為此「吵了很多次架」,幸好後來父子終於找到磨合位。

他説:「很多人以為三四線城 市的人只滿足三四線的服務,其實 正正因為他們落後,所以更渴求外面的新事物。我們的商場就是要讓 他們享受到一二線城市的服務。」地產暢旺消費提升

20082017年的十年間,江門市消費品零售總額每年增速均超過10%,其中2017年更達億到1279.63元。江門人消費力 強勁,新商場不斷亮相。問題是,錢從何來?房地產。記者在江門核心區蓬江區觸目所 見,新樓盤如雨後春筍,有樓盤 規模更達數十幢。丙房企業如保 利、越秀、恒大已經進駐,香港嘉 華國際去年也以20億元投得兩幅 地皮。江門今年樓價升近四成,是 大灣匾之冠。

樓市暢旺、收地頻繁,為江門 本地人帶來財富效應。泰勒説,有一位當地同事,因為發展商收無山多1200,還獲贈送 一層樓。這類「暴富」的例子屢見 不鮮,農民比城市人消費力更強!

 

十萬可以做老闆

隨着消費升級轉型,他預期 三四線城市將來需要更多高質服 務,其中餐飲業充滿商機。這一兩年,他就孵化了一家港資餐飲店。“該老關原本在香港做總廚,很有才華,時常出現在TVB的飲食節目。他在香港沒法開 店,我就叫他來江門試試,以較低 的租金把鋪位租給他。他三個月就 已經回本,現在還有幾問分店。」 他認為,三線城市是一個理想 的「試錯地」。「開一間餐廳最多10 多萬」,虧損有限,「唔得就返去打工,可能會浪費少少時間和錢,但 起碼賺了經驗。」

 

合同已死夠惡就得

香港人在內地做生意,有優勢,也有劣勢。「好的地方是別人 會更加相信你,覺得你重視法律。不好的地方,是內地有些人不講法律,你堅持守法,就吃虧。」

在江門的第二年,他在朋友的介紹下,答應讓一批景德鎮奇石陶瓷擺放在商場十天。「奇石一落 地,我就知會出事!是巨型石頭。.原來對方是黑社會,敲詐説,不給錢就不搬走。「我曾經被十多人包圍,威脅説不付錢就會殺了我,我 說不是不付錢的問題,而是合同並 不是這樣寫的!他們不理,夠惡就得。」他曾向政府求助,但是當局 為了維穩不受理。

最後他無奈屈服,付的錢雖然不多,但是心理打擊很大。「那天我 反省了兩件事,第一,合作方的背 景很重要;第二,合同是死的,人是生的。」為了警惕自己以後要謹慎,他把奇石照片放在辦公室,時 刻記住這個教訓。

現在人人都講大灣區,但是對 於中小型發展商而言,最佳的搶灘 時機可能已過。現在他談項目,愈 來愈多大型發展商競爭,「舊廠房重建或地皮拍賣,不論一手,抑或 二手,競爭都很大」。他看好江門,認為只要珠西交 通改善,會有不錯的發展,自己江門已有五六侧项目同時進行。

 

甜姐兒中山创业 港人身份仍馨香

  

80年一年前後的劉倩盈(雪莉)仍是香港一名白領層人,早上逼地鐵,夜晚常加班。她在

一間大型國際食品集團任職市場拍 ,間時以做甜品來減壓,並上了 一個相關課程。剛巧,她有位朋友 曾在法國學習甜品製作,兩人不時 一起發夢-開一間法式甜品店。

二線城市「試錯」寶地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她隨 友人到中山旅遊,發現當地生活 舒服,創業成本低,適合新手「試 錯」,故決定放手一搏。「數千元已 可租到很多不錯的鋪位。當地人工也低得驚人,時薪只是10元。」她和朋友以約20萬創業,「若在香港,可能需要200萬。」赫沫品甜法式甜品位於石岐區一間人流暢旺的商場,面積五呎,共兩層,同時可招待十多人。店舗每日只供應六、七款甜點,走 精緻路線。

憑着香港人身份和法國學藝 兩個特點,店鋪迅速成為中山人打 卡熱點。開業才兩三個月,已有電 台、電視台和微信博主報道。他們 覺得香港人回來中山開店很新鮮。」 有些客人知道她來自香港,會説他 們也是看香港電視長大的,大家聊 起香港電影和音樂很有共鳴。

 

香港小店巨企青睐

意想不到的合作,陸續有來。端午節時,星巴克邀請他們一起crssover。人述方法擺放食物視類網站愛奇藝也向他們入貨,以 供應給旗下一間私人影院。就連中 山市旅遊局也來宣傳他們的蘋果批。「你想想,我們只是一間五六百吹的小店而已!這些機會,在香港 真是無法想像!

當初這些飛來蟠走上門時,雪莉還以為他們都是騙子。「他們來到門口,只是叫我們寫下 電郵,加微信號,連一張卡片也沒 有。電視台更可疑,只用一張A4紙説明自己是受旅遊局委託拍的片。我 問能否把那張紙留下來給我們,他说不能,因為還要去第二家。」警訊騙案情節,但原來這就是地的合作方式。

 

市場夠大合作减磅

後來她發現,丙地人喜歡合作 多於獨鬥。「他們覺得市場很大,一個人做不完,不用收收埋埋,大家盡量協調,賣不同的東西。在香港,商業是秘密,大家不敢公開。」 丙地有很多第三方服務的電子平台,例如美團。企業習慣外判服務,藉此「減磅」。「如果在香港經營茶餐廳,我要聘用員工來送 外賣。在這裏透過美團,我不用請 人,買一百樣東西,就有一百個人 替我送貨。」         

在香港,買東西要落街,左思右想。內地盛行網上購物,手機支 付十分方便,購物多是一時衝動「我們有一半客人是透過微信公眾 號落單,他們不習慣打電話。」

 

擠入一線光環消失

開業半年已回本,雪莉與拍檔正在物色大一點的鋪位,以擴充規模。他們更打算在中山站穩陣 腳後,就到其他二三線城市開分市,由於競爭大、成本高,而且會 失去香港光環,他們不作考慮。「深圳那些一線商場的租金拍得住香港,而且內地人會覺得,去得廣州和深圳,不如落埋香港買東西。她説,中國近年發展急速,內 地人信心很強。「我問中山人怎樣看香港,他們説中山人跟香港人的地位是一樣的,當然我會覺得還 是有些分別。由此可見,他們很自信,一線城市更甚。」

 

消費差異 慎防山寨

差異既是優勢,也是挑戰。她覺得,在內地做生意最大的困難就是了解當地的消費文化。「我到今時今日都未明白為什麼客人會喜歡這些,不喜歡那些,只好慢慢摸 索,不斷嘗試。」中山有十多個鎮 區,每個區都有不同的飲食文化。「在香港,我們覺得搭1個小時車 出市區很正常,但這裏的人覺得 15分鐘已經太遠。」遇到不明白的另一項挑戰來自「山寨」。因為新品推出後,容易被抄襲,赫沫品 甜法式甜品只主打數款甜品,每款都以一個特別的故事包装,並且每 季轉款。「這樣就算被抄也不怕,反正現在的客人都食新鮮。」雪莉透露,現在每月賺的

,跟在香港打工差不多。但中山 生活成本低,同樣的錢,自然有不同的享受。不過,她心底裏覺得未滿足。「如果做不大,那不如回去 香港打工更好。所以我們總是想再做得好一點。」壓力同時是動力。

 

不做大灣區人

生活方面,她漸漸習慣中山的慢活,習慣無現金支付,習慣沒有FacebookWhatsApp。記者跟她用微信做電話訪問當天,石岐下了一場大雨,上網變得不穩定,擾攘一輪後,她去隔壁店鋪借用wi - fi才能繼續聊。她説: 「內地有很多不好的地方,但是你接受了她 的好,就要同時接受她的不好。」

最初,好多人都奇怪她為什麼好端端要回大陸。一年過去,她現 在回去香港反而會不習慣。「我每隔兩三個月回去一次。香港太多人 了,而且所有人都有很大壓力!

不過對於「大灣區人」,她始 終無法接受。「我覺得自己是香港人,這個身份值得自豪。

本文章从互联网采集,文章摘自于信报财经月刊订阅,文章版权归信报财经月刊杂志和作者所有;仅供需要信报财经月刊订阅的朋友试读,请勿用做它途;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24小时内删除,感谢支持!



发表评论
* 内容: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