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帮助中心
文章分类列表

同类书刊排行榜

  • 畅销榜
  • 收藏榜

就业与保障杂志在线阅读

40年,中国青年就业路

 ---文章选自就业与保障杂志

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中国青年就业观、就业路 的演变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服从分配、走向开放、自主 择业、创新创业。

服从分配

1978年到1980年中期,改革开放开始之初,在体制惯性的影响下,国人还不能自由流动,城市青年中,就业实行的还是“统包统分”,由国家包下来分配工作,负贡到底。该阶段中国青年的择业观念比较被动、单一。

城镇非大学生的青年以“接班”居多,也是父业子承接受中专,大专,大学等中高等教育的知识青年,由于社会就业制度,招聘制度还未变革,仍然是服从社会需要,服从国家分配,提倡的是“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城市青年的择业标准主要以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 为第一因素。

而农村青年基本上没有选择余地,除极少数通过高考 改写命运外,几乎都是子承父业,耕种土地;先进一些的 地方,农村青年开始成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角,但 都是以农耕为主。

1984,当时的青年人在评价职业时看重的依次是: 社会地位、社会意义、发挥个人才能和报酬。青年人的择 业意向仍然是重政工而轻农商。当时青年就业最看重“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高考恢复之后的数年间甚至更长的一段时间内,知青”回城”成为中国人口迁移的一大景观。在城镇中,经商仍然是“下九流”,大学生普遍对理工科感兴趣,追求的理想职业是“科学家”和“工程师”。

普通待业青年也以“上班”为第一考虑,实在没有出路的情况下,才会走向“个体户”或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

但是,在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推进下,中国已酝酿了 新的社会发展阶段的人才需求,之后开始改变众多青年人 的就业观念和方式。

改革开放

当时间走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期时,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政策的逐步放开,青年们的 就业观渐渐发生新的变化。城镇青年就业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知识青年身上。大约 从1985年开始,我国对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分步骤、 分层次地逐步进行改革; 1989年提出的改革目标: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逐步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制度。这一改革将竞争机制引 入高校,使毕业生就业开始走向市场化。由此,青年就业的最大变化是“经济地位”成为择业时最优先考虑的因素,超过了执牛耳多年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经济地位”成为首选标准的主要表现有:

此时许多城市青年希望能到特区和沿海地区的中外合资或“三”资企业就业。据当时一项对千名大学生的调查 显示,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希望毕业后到经济特区和沿 海开放地区工作的占近40%,中外合资企业被置于择业考 虑的第一位。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青年人中开始有了“跳槽”现象,职业流动浮出水面。许多青年打出了“第一职业求稳定,第二职业求发财”的口号,刚毕业的大学生从“一步到位”到“骑驴找马”的越来越多,人才的流动逐渐活跃,拜业现也出现了从“因营——集体——合资——独资”的变化,这使九十年代的经济生活出现了这样的局面:“因有企业”工人急剧萎缩,“集体企业“职工纷纷外流,“三资企业”人丁兴旺”,尤其到1993年了,1994,出现了大学生跃奔赴“北上广”以及沿海开放地区的热闹景象。

此时,经济收入成为青年择业的重要标准。当时青年在择业过程中考虑的第一因素是收入和福利待遇:此时城 市青年最喜欢的行业依次是:金融保险业、工业企业、国 家机关、服务业、科研机构等。

而此时的农村青年就业的观念也逐渐走向开放。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释放,同时 经济的发展及城市化的进程对劳动力尤其是企业和建筑行 业对劳动力有了大量需求,此时,国家的户籍制度、粮油 供给制度以及就业管理制度都有所放开。政府又进一步出 台了一些政策和措施,允许和鼓励农村劳动力进行地区交 流、城乡交流和贫困地区的劳务输出,于是带来大规模农 村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外来务工人员大量进城。

自主择业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农村青年可以不再将自 己拴在农村的土地上,可以自由进入城镇,由此,大量农 村青年开始在城市工作、生活甚至定居。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青年在就业选择上走出了“糊口策略”,外出务工也不再以“赚钱”为第一原则,而是把寻求发展放在第一位;

不再甘愿充当城市的“过客”,而是力争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想成为城市的一员。

这一阶段的城镇青年的就业也走向了“自主择业”甚至“自谋职业”。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特别是加入WTO之后,中国的社会形势发生了改变:各大高校实行扩招,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但又值政府机构精简改革,让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的是在这个时期。此时,国企大规模改革,大量企业“关、停、并、转”,减员增效,大量中青年职工下岗分流,就业矛盾异常突出,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变化。

该阶段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知识青年择业观发生了较大 在择业标准方面,青年们更看重发展前景、施展才干 机会、薪酬福利和工作环境。在就业认识上,逐渐打破机关,,事业,企业和国有,集体,个私单位之间的等级观念,在这个时期”创业也是就业”渐渐成为广大青年们可以接受的观念。择业意向上,由“重工轻商”转变为“工商并重”往日不被看好的服务行业也成为许多青年人择业的热门。

在职业评价上,政治色彩更加淡化,青年们更向往适合自 己感兴趣的职业,更愿意把物质需求与精神追求结合起来, 做自己感兴趣的职业,较为成熟的择业观在此时逐渐形成。

在就业地点与父母所在地的距离上,此时的青年对父母及 地域的依赖心理进一步淡化。这个时期出现的“考证热”“外语热”“出国热”正是这种自主意识强化的证明。

创新创业

当时间来到2015年左右,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我相地,这个时期,我国青年的就业形势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青年就业正在向结构更加合理,领域更加开放,分工更加复杂,更有活力,劳动关系更加和谐,工作更有保障,形态更加高级的阶段演化,呈现创业理念深入人的心,就业环境更加公平,从业状态逐步改善等较为明显的特征。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日益深入人的心。各种 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有效激发了社会活力, 释放了巨大创造力,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未来,在国家“双创”的号召和支持下,为迎接新的创业浪潮的到来,青年人的就业开始由“被动就业”向“主动创业”转变。

国家和政府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青年将已经萌发的创 新创业理念变成现实,不仅能让人们成功实现自己的目标, 还能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当下,政府层面一步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大简政放权的力度。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开展“一站”式窗口服务模式,改善创业者的政策环境,激发创业者的积极性。其次,教育层面也积极完善创业创新教育体制,进一步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管理体系,为培养创业型人才提供政策支持和组织环境,增强青年的创业意识,鼓励高校与培训机构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多方式开展创业培训教育,建立适宜的创业孵化基地,设置多样的创业创新课程,提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普及力度。

此外,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移动支付等新技术,新应用的出现,共享经济迅速发展。在共享经济背景下, 处于闲置状态的人力资本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使用权的有偿让渡,这有可能形成一种新的劳动关系模式。共享 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传统劳动关系模式中的人力资本特征, 从而导致劳动关系形态的变迁。

在“互联网+”的新型劳动关系下,出现了不少非传统劳动关系的工种类,,网约车公司的专车司机,外卖平台的外卖员,网上预约上门的私人厨师……诸如此类的新型劳动工作内容,成了越来越多人的择业新选择,并呈现出工作场所不固定,工作时间更加灵活,服务对象的多元化等新特点。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青年提出要求,他讲道:“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青年们勇立潮头, 争做时代先锋要做到四要:一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夯实 基础:二要积极参与实践,活学活用;三要树立远大梦想, 志存高远:四要加强学习互动,取长补短。青年是国家的 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身负重任,任重而道远,这就要 求我们要有理想,有担当。要博学,审问,慎思,明辨。

既要有“学高身正,敬业自强”的师风,又要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

新形势下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向青年一代提出新要求, 要树立起新思想。创新思维是社会生产和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国人要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更要加大力度自主研发和创新,要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要强健”中国芯”。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了贫穷落后就要挨打,要掌 握话语权就必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做新时代的引领者和代言人。

本文章从互联网采集,文章摘自于就业与保障订阅,文章版权归就业与保障杂志和作者所有;仅供需要就业与保障订阅的朋友试读,请勿用做它途;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24小时内删除,感谢支持!


发表评论
* 内容: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