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类书刊排行榜
- 畅销榜
- 收藏榜
-
时尚健康男士
-
智族GQ
-
GLASS 格仕杂志
-
现代音响国际中文版
-
红秀 grazia
-
乐活健康时尚
-
HARPER’S BAZAAR 时尚芭莎BAZAAR(美国版)
-
时尚健康女士版
-
康泰纳仕智族GQ
高中语文教与学杂志在线阅读
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的
“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
---2017-2020年全国卷文学类文本叙事视角研究
邹春盛
---文章选自高中语文教与学杂志
【摘 要】2017-2020年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题连续四年从叙事视角设题。文章根据高考评价体系“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目标,从叙事学的角度回答文学类文本“考什么”的问题,再从叙事视角思考小说文本“怎么答”的问题。文章从概念的明晰性角度区分叙事视角的界限,把握视角“越界侵权”的现象,了解“冰山”理论和叙事视角的关联,引导考生在理论的指导下梳理文本脉络、把握叙事视角,进而读懂文本,破解题目。
【关键词】叙事学;叙事视角;文学类文本
纵观2017-2020年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题连续四年从叙事视角设题,但是一线语文教师关于叙事学的知识还处于一鳞半爪的零碎状态,而理论界对叙事视角和解题思路之间的研究还很不充分。为此,很有必要根据高考评价体系“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目标,从叙事学的角度回答文学类文本“考什么”的问题,再从叙事视角来思考小说文本“怎么答"的问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必备知识”是叙事学视野下的叙事视角知识,考生要通过现当代小说的学习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培养审美鉴赏能力,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语文核心素养,从而成为具有高尚的精神品位的现代人才。
2017-2020年全国高考卷,涉及三类叙事视角,题目难度值普遍较高,尤其是2020年的(越野滑雪》,给人如读天书的感觉
先从2017年全国1卷《天器》说起:
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诞”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这是从第三人称限知视角设题。
2018年全国1卷《赵一曼女士》:
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该题要从全知视角的角度去思考。
到了2019年全国1卷的《理水》开始涉及外聚焦叙事的视角:
《理水)是鲁退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讲从“故事”与“新端”的角度简桥本文的基本特征。
而2020年全国1卷《越野滑雪》则把“冰山"理论和外聚焦叙事的视角结合起来考查: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那么,作为一线语文教学,我们怎样通过学习叙事学的“必备知识”来提高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关键能力"呢?
一、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的界限和越界
全知视角又称零聚焦叙事,热奈特在其叙事学名著《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用公式表述为:叙述者>人物,也就是说叙述者比任何人物知道的都多。作为观察者的全知叙述者处于故事之外,可以从任何角度来观察事件,可以透视任何人物的内心活动,也可以偶尔借用人物的内视角或伴装观者。
全知视角的叙送优势之一是有利于多角度钗事、叙述者可以到达故事人物停顿的地方,形成一个真实的叙事空间,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如2019年全國卷的《赵一曼女士):
那个地方我去过,有一座纪念串,环境十分幽静,周国种往着一套松树
叙述者出现在故事人物牺牲的地方、指事客观存在的景致、使得作品的真实性得到读者的认可。
全知视角的叙述优势之二是便于叙述者自由地描写人物对话、深人人物内心世界。
如一曼对董完购的争取,全知叙事者可以自由地描写两人之间的对话,描写复杂的心理变化,而不用向读者解释叙述者是如何知道得这么清楚的,这是全知视角的特长。作品还两次写了董宪励的“忸倪",突出了董宪助在赵一曼追问薪水后的堪尬心理,表现了他良知未混和内心深处对日本人的排斥,这就为他后文参与营教行动打下基础。
全知视角的叙述优势之三是可以拓展叙事空间。如2015年全国卷的《马兰花),叙述者讲了马兰花借钱给生病的麻饰,引发了家庭风波,同时,借計京掉女儿的来信,穿播了麻蜂一家人知恩图报的故事,让读者可以了解不同地点发生的故事,可以大大地增加故事的容量。
限知视角用热奈特的公式就是:叙述者=人物,也就是叙述者所知道的同人物知道的一样多叙述者只借助某个人物的感觉和意识,从他的视觉、听党及感受的角度去传达一切。而这个人物,有时是作品的主要人物,有时是起到线索性作用的次要人物。”
限知视角的叙述优势之一是可以增强作品的神秘感, 2015年全国卷《古渡头》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呢?就是通过突转产生戏剧性效果,最后以歌声结尾,余韵悠长,产生神秘感,引发读者的思考。 2017年的《天器》以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引发了读者对送瓜汉子身份的好奇,增加了阅读期待。
限知视角的叙述优势之二体现在给读者以更多的参与空间,成熟的读者往往比叙述者知道的还多,如2020年全国1卷(书匠》采用的是第一人称限知视角,设置的题目是“本文画线部分表达了老董怎样的心情",文中的叙述者“我"还是个懂懂的学意,不知道老重为什么要带我到这个陌生的地方来看嫁树,也不清楚为什么-老重的目光,渐所变得肃程"。但是、成熟的读者从前后文可以推矢几个重要信息:
"(1)人物的身份信息.“老馆长”是老重的师父,是-我"的爷爷,是-毛羽"的父亲
(2)故事的时长信息,老董带套-老馆长”的后人去寻橡碗,一晃已经过去三十了,自然就有了岁月如梭、世事沧桑的生命感悟,表达了老重对"老馆长”的思念和感思,也解释了父亲“毛羽"为什么会托朋友找到一块一质地和经纬,都很接近内府绸",幅老童一个大忙。
(3)橡碗的核心信息。能否把清雍正国子监刊本《论语)修复,关键是看老董能否把-那块蓝绸染出来",而熬制染料的核心材料就是-橡碗"。文中出现小松鼠跨到地上,"像人一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摘着一颗橡子”的描述,目的是衬托出“橡碗”的作用,引发下文的染绸行动,而不是“烘托了老童的童心与快乐",因为老童这时候还是心事重重、神情肃穆的,根本无快乐可言,所以第7题C选项是销误的。
但是,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的界限并不像楚河汉界一清二楚,有时也出现株合和越界的现象。
比如我们熟悉的鲁迅小说《药),在第一节采用的是华老栓的限知视角,他躲在后边看到一批人围在一起,并不知道为什么杀人和杀了什么人:第三节是康大叔的全知视角,他好像是全知全能的目击者,听到了夏瑜和阿义的对话,也看到了阿又打了夏瑜一个嘴巴。这是全知和限知视角相糅合的写法。
2018年全国1卷《赵一曼女士》,以“我"的全知视角来叙述故事,但叙述者“我"有时隐身幕后,巧妙地采用资料叙事的手法。资料叙事的手法,是属于“显示",是戏剧式或摄像式视角,是“外聚焦叙事”的范畴,这就是视角的“慈界侵权”的现象。
二、“冰山理论”和“外聚焦叙事
“外聚焦叙事”又称为摄像式视角,就是故事外的第三人称叙述者像是剧院里的一位观众或者是一部摄像机,客观观察和记录人物的言行,这是一种外聚焦叙事,不进入其内心,不做主观评价,也不进行心理分析。
2020年全国1卷考了海明威的《越野滑雪)这篇小说采用的视角就是典型的外聚焦叙事,命题者更是直接以海明威的“冰山”理论为设题点。我们先来看看"参考答案"
(1)小说的情节是两人的越野滑雪及在小客栈的退留,这只是小说“露出水面的入分之一";
(2)通过小说已有的情节安排,可以推到出其背后隐藏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尤其是两人在滑雪之外的主活;(3)这样情节安排使小说大量留白,引人退思。
客观地说,这个答案是令人遗憾的。首先,由于删节的原因,没有体现尼克的妻子海伦快要生孩的细节,读者也就无从推知两人的分别隐含的深意:其次,“小说大量留白”这种大而不当的答题语言,很容易被套用,甚至可能对一线教学产生误导,那种死记硬背纲纲条条的复习模式估计也会沉渣泛起。有鉴于此,很有必要对这篇小说做深人的读,理,理清“冰山理论”和“外聚焦叙事”的内在关联性,以期找到解题思路,形成有效的阅读方法。
所谓的“冰山理论”,就是把大量的信息隐藏在文本的背后,用最俭省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而选用外聚焦叙事,恰恰符合这个理论的价值导向,达成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性。具体体现在;
(一)语言的简朴性
“电报文体”在语言风格上的特点,正如孙绍振教授指出的“也就是所谓废除了形容词,只剩下名词和动词的文体,这种风格甚至被称为,白痴一样的叙述""。(1
例如。(越野滑雪》里写伐木工的段落:
门开了,一帮子从大路那头来的伐木工人走进来,在屋里把靴子上的雪躁掉,身上直冒水汽。女招待给这帮人送来了三公升新酒,他们分坐两桌,抽着烟,不作声,既了帽,有的背靠着墙,有的弘在来上。
这里写连续用几个动词,写伐木工的状态:走、躁、冒、抽、脱、靠、趴,几乎没有使用形容词。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使用形容词对有关文段进行扩写,看看两者的不同门(被猛地推)开了,一帮予从大路耶头来的(衣杉褴褛的)伐木工人走进来,在(拥挤的)屋里把(破旧的)靴子上的雪躁掉。
加了这几处的形容词,就突出了伐木工的黄困处境以及因贫困而粗俗无礼的性格。而原文只是不动声色的叙述,对伐木工的态度、只有读完全文后才能隐约感知到,给读者留下了解读的“空白"处,感知深层次对比的巧妙之处。
(二)叙述者的隐藏性
无论是全知还是限知视角,我们总是能够在文本中发现叙述的身影,而在“外聚焦叙事”中,叙事者完全置身事外,不对作品人物的言行做任何的干预和评论。2019年全国1卷鲁迅的《理水》第一段中,洪灾中的民众苦不堪言,但是考察的大员们却在缝宴上大喷酒肉,把民间疾苦当成“水乡沿途的风景",叙述者只是客观地呈现这一现象,并没有做出主观上的批判和讽刺。
再来看《越野滑雪》
一个图着蓝围裙的姑娘走过来姑娘拿进酒来又出去了
他们听见她在隔壁房里唱歌。
蓝围裙的姑娘出出进进,然后到隔壁唱歌,这是人物视角的平静叙述,并没有对歌声的内容和唱法做出任何的评论,但是细心的读者应该可以从姑娘的欢乐中感受到主人公离别的优伤。
(三)作品的戏制性
所谓的戏剧性就是把情节、人物像一个镜头样直接展示在读者面前,不需要叙述者的中介。
比如《老人与海》写老人第二次对付两条铲鼻盆的描写,就是由几个富有动态的镜头组成的,该者在这里直接置身于老人和鲨鱼的搏斗场面,有进入电影院的感觉,丝毫不需要一个叙述者在一旁唠叨。
再比如《越野滑雪》的第7题A选项:
小说中描写滑雪的段落多从尼克的角度来写,要么侧重他本人滑雪时的感受,要么通过他的眼睛来现看乔治滑雪的姿态,虽多次描写而无雷同之感。
这个选项其实考查的也是对作品戏剧性的理解,作者不再设置一个“我”或“他"作为叙述者,而是把尼克直接当作叙述者,读者也是直接和尼克对接,体验他的感受和观察。这时,出现一个“我"作为叙述者在一旁唠叨,反而显得赞余。
(四)内家的睛录性
初读者往往会忽视以下两处的描述
他们把滑雪板紧靠在客栈墙上,把靴子睡碟子净才走进去。
伐木工人走进来,在屋里把靴子上的雪躁掉。
上文刚刚说,"冰山理论"一般不用形容词,但这里出现了一个形容词“干净”,一个状语“在屋里"该做何解释呢?这就涉及“冰山理论”的暗示性
“把滑雪板竖靠在客栈墙上",这是不给人造成出入的麻烦,靴子耀干净了才走进去,说明两人的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涵养;而伐木工人则是直接到屋子里把雪剁掉,显得粗俗无礼,和两人的涵养形成鲜明的对比
更重要的暗示还在于,两人不仅兴趣爱好相同,教育诵养也接近,甚至饮食习惯也类似(如酒的选择),这就为后文的分别难含做铺垫。
再来看第7题B选项:
小说的多个细节描写突出了客栈的破败和赌
淡,与白雪能皑的山间峡谷形成鲜明对比,小说氛围
由此发生变化,情节也由此发生转折
这里的景物描写也是富有暗示性。白雪皑皑的
山间缺谷彰显两人滑雪时的兴奋之情,而客栈的破败和黯淡,则是面临离别时心情黯淡的心理投射
(五)人物的复条性
《老人与海》中的桑地亚哥是知名度最高的“码汉”形象,但是他和海明威作品中其他的“硬汉"如拳击手、头牛士又明显不同,作品塑造的这些硬汉性情刚毅、沉默寡言,是所谓的“沉默的公牛"。桑地亚哥的形象,性格则要复杂得多。比如他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对于哈瓦那和大海,他充满着热爱,对于冲击他猎物的鲨鱼,也不乏赞美之情;又如他的内心世界是坚强和柔弱并存,他发出过强悍者的宣言“不过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也展示出弱小者的逃避,“我希望不必再斗了,他想。我真希望不必再斗了”。所以,他是个情感世界丰富的硬汉,更何况,他还是追星一族,也操心股票的摇摆,人间姻火味十足。
《越野滑雪》中的尼克和乔治,性格也是多元复杂的。海明威再次塑造了两个爱冒险、爱滑雪,追求无拘无束生活的“硬汉”形象,但是,他们又注重小节、性情温和,即使是进入破败的客栈,也要把靴子
避干净:他们最后因为读书和生育等俗事放弃冒险事业,选择了逃避,可见其柔弱的一面
(六)主旨的多无性
外聚焦叙事的叙述者置身于文本之外,留下来的空白点特别多,读者可以根据时代和自身的特长,重新解构作品。比如《老人与海》,一般的解读是"季地亚哥是海明成笔下,硬汉子'的典型代表”,例如第7题D选项
小说主旨与《老人与海》较为接近,都是通过拍写人挑战大自然或者投身不甘平庸的冒险生活,未塑造海明成式的“硬汉”形象。
《越野滑雪》中的尼克和乔治固然敢于挑战大自然,但是最后,在“学业”和“家庭”面前,他们选择了放弃挚爱的滑雪,回到他们并不喜爱的城市,所以,这篇小说的主旨,应该是表达在理想和现实面前人们无奈的选择,他们不是“硬汉",一定程度上是生活自妥协者,这就如《桥边的老人》,在残酷的战争面前显得弱小无助,更不能理解为“硬汉"。为此,解读文*,不要出现先人为主一边倒的思路,而是要结合具体的作品,形成解读对“多元性”主旨的精确解读。
总之,要实现文学类文本的高效阅读,不应该只是在答题技巧上下功夫,应该是先理清与命题相关的叙事学方面的“必备知识”,并从概念的明晰性角度区分叙事视角的界限,把握视角“越界侵权”的现象,进而引导考生在理论的指导下梳理文本脉络、把握叙事视角。读懂像“天书”的叙事文本,那么破解谜面般的题目也就不再是一件难事,
参考文献:
[1]串丹、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95.97,97.
[2]孙绍振,孙彦军,文学文本解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06
【作者简介】邹春盛,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福建厦门 3103);福建教育学院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福建福州 350025)。
【原文出处】《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福州),2020.8.4-77
本文章从互联网采集,文章摘自于高中语文教与学订阅,文章版权归高中语文教与学杂志和作者所有;仅供需要高中语文教与学订阅的朋友试读,请勿用做它途;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24小时内删除,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