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类书刊排行榜
- 畅销榜
- 收藏榜
-
汉语世界
-
经典国学故事
-
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
-
奇趣百科动物故事
-
阅江学刊
-
读者杂志2019年第3,4期
-
雪豆月读高版
-
天天爱学习四年级
-
高等数学研究
中国农业信息杂志在线阅读
继往开来铸就辉煌
——中国农业科学院建院60周年
信乃诠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100081)
---文章选自中国农业信息杂志
中国农业科学院是全国综合性的农业科研机构6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农业部和有关部委的支持下,中国农业科学院与科技共进与祖国同行,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顽强饼擦,有了长足发展,科研机构发展壮大,专业队伍初具规模.
试验研究条件不断改善,国际合作与交流日趋扩大.经费投人大幅度增长,研究与开发研究取得了辉姐成就,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和科技的巨大进步。
这里群星班璨,汇集了中国农业科学技术的奠基人和开拓者,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农业科技领军人物和闻名中外的农业科学家。
这里硕果累累,为新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农业发展与建设做出了重要的创新贡献,并作为火车头带动和支持了我国农业科研体系和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在这里形成了国家农业科学思想智库,依靠专家的智慧和才能,研究提出我国农业和农业科技领域具有全局性、方向性、前瞻性的科学建议,为国家、部门的宏观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回顾中国农业科学院度过的60年,既有经验值导总结,也有教训需要返取,以此,为在新时代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1中国农业科学院取得可观成就
60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经过艰苦跋涉和攀登,取得了可观成就,中国的农业科技已路身于世界农业科学之林。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事业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模;拥有了一支人数可观、索质较好热爱农业的科技队伍;他们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已为国家农业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农业科学院这60年科班工作、尽管在下同时期变动、但其主导方向是4个方面:为国家农业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解决-共综合性、关键她的重大科技问题:并展农业科学的基继研究与基础n工作:发展农业高技术和新技术:系统积紧衣业科学基融资料、数据和爬代化信息。
2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和政策导向
建院后的30多年中连续不断的政治运动、以及摆动的政策变迁,“三超两落”、对农业科学研交影响很大,文革时期甚至提及了它的元气和后动,所本的是、历次运动和动乱之后、在党的正确领导下、那能比较及时的拨乱反正、训整政策、因面述能做出一些较为重要的贡献。
从这些贺繁的变化中,需要认真没取1961年落实《科学十四条》的经验、把某些符合科学事业发展规律的东西以法律的形式予以肯定和巩国、并增强备反领导的法制观念:由于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出现的"行政干预”和“一刀切”的做法,对于要求自由度较大的农业科学研究工作来说是不大适应的:主要领导的更迭是正常的、过于锁繁的人事变动、甚至选人不适也会验误工作,影响农业科研创新发展的大局;意识形态领域和上层建筑的变化,尽量不要干扰基层科a秩序的稳定和科技人员的实际工作等。
3农业科学研究,理论与实际结合是必然的
作为产业部门国家级的农业科学院、侧重理论侧重提高,也是需要的、理论研究是探索获取新知识要同应用新知识统一于一身,更好更快地向前发展为了处理好二者关系,应采取措施和总结一地经验、如在我院科学技术中长刚发展规划中给予农业基础研究和基础性工作以必要的地位;合理确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之间的比例、或者明确学科所和有优势的专业所基础研究的一定比例,等等。都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
1978年改革开放后,这种状况有了很大改观,这步形成按照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发展离科技和加强基础研究3个层次的战略布局,基础研究也有所加强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并从潜在的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的、物质形态的生产力,即通过某种途径或方式,将先进、成熟、适用的研究成果作为生产要来,注人农业生产中,改变要素结构,发展现代农业从总体上提高农业产出率和产品优质率。
4遭循农业科学研究自身的规律与特点
现代农业科学是在科学整体化浪潮中建立起来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它处于科学整体结构中的基础科学到应用技术的广大地带,也处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地带。农业科学技术不同于工业科学技术,它包括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完整体系并具有自身的特点:既受经济规律制约,也受自然想律和生物规律的支配;物化的生产资料不能以其他的物质所取代,但又直接影响到农业技术及其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所获得的科技成果,既有物质形态的产品,又有知识形态和信息形态的非物质性产品,却难以受到专利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形态虽有不同,但它们的本质都是知识产品,既有物质文明价值,又有精神文明价值。农业科技成果不仅可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力提高,为社会创造物质财高,而且还可以极大地丰富人类的精神财富。
农业科学研究对象是活体:动植物的生命活动是高级的复杂运动,许多深层次的问题有待探索,需要在实践中加深规律性认识;其次是因子复杂,动植物生长发育有自身内在的矛盾,同时又受到各种外界条件的影响,这些因子往往难以控制,表现出强烈的地区、时间和条件的特殊性;其三是实验周期长:农作物生长期一年只有一季(有的二季或三季),今年失收,要等来年。育成一个农作物品种,即使采用加代繁殖,一般也要6-7年时间。林木、果树多年生植物和家高等生长育种周期则更长。这些基本规律和特点就决定了农业科学研究要有全面和长远的观点,必须保持研究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5党的科技人员政策是一个重要问题
中国农业科学院在20世纪50-60年代,几度遭受“左”的干扰,如“三反五反”、“反右"、"农业大跃进”、“拨白旗、插红旗”运动,特别是在十年浩劫中肆意丑化和打击知识分子,严重挫伤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提出科技人员中的绝大多数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拨乱反正,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大力培养科技人才,善于识别和发现年轻有为的科技人才,大胆提拔和合理使用科技人才,取得了巨大进步。至于科技人员对生活条件没有过分的要求,他们可以在事业的自我实现中得到满足。从过去的历史中可以看到,他们为农业科学的追求到农村长期蹲点,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国家经济最困难时候进行着后来震惊业界的改土治碱工作,实现“中国梦”是一股强大的力量。但也不能忽略脑力劳动的特点,以及生活的困扰对研究工作所造成的影响。进人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科技人员的生活条件显著改善,战斗在一线的广大科技创新性人才,在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教育的同时,对他们的知识追求欲望应给予尊重和鼓励,要让领衔首席专家有职有权,这些将逐渐成为农业科技人才政策的主要内容。
6组织农业科研协作攻关
随着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科研规模越来越大,分工也越来越细,一些重大科技问题越来越带有综合性。要完成这些重大研究任务,并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需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组织开展科研大协作,甚至是国家规模的协作攻关,才有可能取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性的重大科技成果。20世纪70年代初,籼型杂交水稻的重大突破,就是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和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主持下,有150多个科研、教学单位1400多人参加的全国大协作,1970年在海南岛发现“野败" (雄花败育的普通野生稻), 1974年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配套的重大突破, 1976年开始应用于生产。这是我国水E育种发展史上的一次新飞跃,不仅为提高水稻产量开辟了新途径,而且为自花授粉作物利用杂种优势闯出了新路,极大地丰富了遗传育种理论。1981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特等奖。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这种协作攻关又有了新的发展。我国中低产田治理与区域农业综合发展研究,分别在黄淮海平原、松嫩三江平原、北方旱区、黄土高原、南方红黄壤地区建立了51个综合试验区,集中了国家和地方科研、高权等单位3000科技人员参加,紧密结合各地生产实际,团结协作,联合攻关,研究提出了不同类型区中低产田治理和区域农业综合发展模式;提出了适合不同类型区的主要衣作物高产、优质、配套裁培技术通过组装集成,形成综合配套技术体系,在各地区衣业增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出了不同类型区以检差食为先导,衣牧结合、衣林牧追综合发展模式,并在试验区做出示范,在示范区、辐射区广泛推广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和初步的生态效益。其中,中国农业科学院作为主持单位之一的-黄准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的研究与开发",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持等奖。在新形势下,创新发展新的协作方式一成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将有可能推动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实践证明,只有组织起来其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才能研究解决衣业快心技术、关键技术的重大问题。
7需要一支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
多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一直把出成果、出人才作为自己的基本任务,建设一支宏大的、结构合理、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创建、发展与曲折时期( 1957-1977年),全院职工5561人.其中科技人员2296人。丁顾、金善宝、陈凤酮、冯泽芳、戴松恩、盛形笙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和一批著名的农业科学家,基本覆盖了农业科学主要领域,确立了国家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和学术中心的地位;在恢复、调整与发展时期( 1978-1995年),全院职工9552人其中科技人员5572人,邱式邦、李竞雄、徐冠仁、鲍文奎、朱祖样、庄巧生、李博、陪化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卢良恕、刘更另、李光博、沈荣显、方智远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一批中青年科学家、领军人物,在主持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全国性科技攻关中,取得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在深化改革与创新快速发展时期(1996-2016年),全院职工7700人,其中科技人员4805人,又有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调人(2012年),张子仪、范云六、童玉、郭子元、陈宗燃、刘旭、吴孔明、喻树迅、唐华俊、万建民、王汉中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一批中青年科学家、创新性人才队伍,或由他们组建的优秀团队,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又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科技成果。总体来看,中国农业4学院在不同历史时期,面对国家农业重大需求和科技前话,不断是联人才队压代务,拥有一批医内外面名农业科学家和创新人才队伍,在经济建设主战福发展高科技和加强基础研究三个层t的战略布降中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为我国农业和农业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歉,在衣业科技界响有很高声背和重要的影响力。
60年的实践证明、要车牢实要人才季措、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要在包新农业科研实民中发现人才、在创新农业科技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农业科技事业中妄聚人才、大力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宝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料技人才队伍,为把中国衣业科学院建成世界一流科研机构和一流学科奠定人才基础。
8对外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衣业科学院对外交往首先是同前苏联和东欧等一些国家开始的, 1978年以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科技交流与合作有了突破性进展,据不完全统计,对外交往从1978年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发展到2016年的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通及世界五大洲随着我国在联合国合法地位的恢复、中国农业科学院先后同联合国粮衣组织、世界粮食理事会、世界粮食计划署、国际衣业发展基金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和国际农业研究磁商组织及所属的16个国际农业研究中心等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使衣业科技逐步走向了世界。
回顾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科技对外交流与合作遵循“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根据我国农业和衣业科技发展需要,坚持“量力而行”和“少丽精"的原则、宜民并举、双边多边并举的原则,引进技术与引进智力和引进资金相结合的原则,博采各国科技之精华,收获巨大,成效显著,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对外农业科技合作与交流中主要形式有:组织专业性和综合性科学考察:开展双边与多边科技合作:互涨阳学生、进修生、实习生和访同学者:举办世界性、区域性和行业性学术会议:开展联合调查、举办技术讲座和开办培训班、召开大型研讨会、高层论坛等等,形式多样灵活运用,讲求实效,收到了预期成果。不仅引进动植物种质资源和先进的技术装备,培养了人才,提高了农业科学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而且扩大了国际影响、提高了我国农业科技的国际地位。
在长期的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中,不断瞒准国家农业重大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的技术“热点"“难点”问题,倡导科学家之间的深人合作研究,把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引向深人,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9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学派的“百家争鸣"
大力促进学术思想繁荣,必须营造一个民主的宽松的学术思想环境,政治上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学术上要鼓励创新和争鸣,对各种不同学术观点、不同学深,只能通过科学讨论、通过科学实践去解决而不能简单地贴上什么主义的标签,更不能靠行政命令手段去支持某一学源、压制另一学派。然而,在过去的长期农业科技工作实践中,这种事例是屡见不鲜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由于受前苏联学术界的影响,大搞“一边倒”掀起了批判摩尔根遗传学运动,只准提米丘林,不准提摩尔根甚至把摩尔根遭传学打成“伪科学",用政治帽子代替学术争鸣,随着1958年“农业大跃进"形势的发展,竟提出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在开展“果树保花保果还是疏花疏果”、“甘薯翻蔓还是不翻蔓”、"马铃薯退化”等学术讨论时,也曾把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混同起来,要提倡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发扬“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科学精神,和“坚持真理、诚实劳动、亲贤爱才、密切合作”的职业道德。要提目农业科技工作者与广大农民相结合,切实加强科学世界观的教育和宣传,寓理想、道德、教育于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之中,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科学观念去开拓人们的视野,推动人们的思想更新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驱逐愚味、迷信和落后的观念。
要倡导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克服浮躁和学术不端行为,我们应当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同振作民族精神保证国家食物安全、生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为发展现代农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10 农业科学院必须深化改革
60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始终在探索如何把该院办得更好,办得既适合农业科学自身规律,又能符合国家的需要。这个探索,逐步有了较明确的答案,这就是改革,在“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本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和“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战略方针指引下,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尊重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前提下,从中国国情、农情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自身情况出发,对过去长期形成的科技体制机制进行改革,并且取得了初步成效。在新形势下,面临着新机遇、新挑战,中国农业科学院确立了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发展高科技和加强基础研究3个层次的战略布局,侧重基础,侧重提高,并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将逐步建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两种不同的运行机制近40年的改革,已经给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各项工作带来勃勃生机。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任务。
既要坚持又要慎重,把改革与发展有效结合起来,进行深人的探索,使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有一个稳定的环境和正确的政策,这是发展农业科技事业的一条普遍规律。
刚刚胜利闭幕的党的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精准扶贫,一个不能少,进而提出“从2020年到21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月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为全国、全党,也为中国农业科学院提出了奋斗目标和行动指南,我们要在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农业部和有关部委的支持下,在唐华俊院长、陈萌山党组书记新一届领导班子带领下,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研究制定新的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新时代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和一流科研院所为战略目标,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工程,以改革推动创新,以改革推动发展,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把农业科技建成强国而努力奋斗
预祝中国农业科学院在新时代以新的使命要求自己,而创新和发展、努力攀登农业科技高峰将是其始终不前的奋斗目标。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将在科学的征途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本文章从互联网采集,文章摘自于中国农业信息订阅,文章版权归中国农业信息杂志和作者所有;仅供需要中国农业信息订阅的朋友试读,请勿用做它途;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24小时内删除,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