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帮助中心
文章分类列表

同类书刊排行榜

  • 畅销榜
  • 收藏榜

语文教学通讯D版杂志在线阅读

写作教学中的“乖孩子意识”

◆成向阳

---文章选自语文教学通讯D版杂志

毋庸讳言,大多数语文教师都是喜欢乖孩子的。乖孩子听话、中规中矩,能够顺从而宛满地贯彻来自教师的教学指令,他们的被喜欢理所当然。而许多乖孩子也确实在老师一贯的喜欢、青睐与赞赏教育中幸运地成长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这也是事实。但对于教师来说,对乖孩子的喜欢与偏爱却很可能在教学中渐渐演变成一种根深蒂固的“乖孩子意识”,也即非乖孩子不爱的职业意念与习惯。而这一意念与习惯在写作教学中却可能对某些学生的个体性成长造成负面影响。

一般而言,中小学写作教学无非是面向学生传授各种文体写作的基本常识,规范与技巧,是充满客观技术性的,但新《课标)与新课程理念也一再强调要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体性与创造性,这就对教师的主观性意愿提出了要求。而教师对学生个体性的尊重在很多时候难免与偏爱乖孩子的职业习惯形成某种冲突,也就是说,教学需要教师去接受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其中当然也包括他“不乖,不可爱”的那部分,但来自于教师职业习惯中的“偏爱”意识又使教师很难在主观意愿上去接受这种“不乖,不可爱”的存在。情非所愿,教学就很难有效,这也是一种理所当然。

而这种由于学生“不乖”而造成的冲突在写作教学中体现得尤其鲜明。具体表现是,很多语文教师在批阅学生的作文时,对主题、思想、情感,语言方面能“写到教师心坎里”的那部分学生特别欣赏,而对那些出于个人主体意愿而写出了某些不被教师喜欢的东西的学生则十分排斥。这当然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这其中的问题,可能也恰恰暴露出了教师缺乏自我审视的一面。比如某些教师不愿意学生在作文中流露一丝一毫的“灰色情绪”,不允许学生使用“死亡”“绝望”“毁灭”等字眼,甚至连“失望”这个词都不准有。他们认为学生如果在作文中提及这些,就是心理不健康、不完善的证明。出于培养心理健康、完善的需要,他们只愿意学生的作文中一片鸟语花香,充满青春花季和谐向上的幸福感。但这事实上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心灵图景是有很大差距的,也是罔顾学情的一厢情愿与自欺欺人。这种来自于教师职业偏爱意识的强迫式评判标准,只能导致学生去学着写作造假,即使心里流着眼泪,笔下也要强作欢笑。长此以往,学生的作文怎么可能有真情实感,又怎么可能体现个体性与创造性呢?当然,我们并不是说学生在作文中流露灰色情绪就是值得提倡的,而是说,教师在作文教学评价过程中不能由于个人偏爱而自设禁区。当言语禁忌成为学生随时随地需要承载的枷锁,学生的写作基本上也就不再存在个体性与创造性了,因为他只是枷锁中撞来撞去装可爱的一只小宠物罢了。

从写作实践来看,写作禁忌问题和游泳很相似,来自于社会伦理与隐私需要的禁区无疑都是深水区,而那些无论怎么写都并不犯忌的领域(或者说层面)就类似于浅水区。当然,一生在浅水区里悠哉悠哉的游泳者也大有人在且深感幸福,但游泳健将可能无一不是从深水区乃至恶劣的大江大河里凫出来的。当然,一个写作者对禁忌的突破与冒犯式的写作,前提是他早已认识到了非如此不可的必要性,并心甘情愿地做好了承担冒犯后果的准备。而对于那些从未觉得在写作中有冒犯什么之必要的人来说,大概呆在浅水区里也是不错的,因为他随时可以上岸擦干自己。

而由于教师偏爱而造就一大批只在潜水区里擦澡的乖孩子,其实也是一种悲剧,因为这绝非我们的教育初衷。

本文章从互联网采集,文章摘自于语文教学通讯D订阅,文章版权归语文教学通讯D杂志和作者所有;仅供需要语文教学通讯D订阅的朋友试读,请勿用做它途;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24小时内删除,感谢支持!

 

 


发表评论
* 内容: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