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帮助中心
文章分类列表

世界军事杂志在线阅读

“陈六会”不会说委属

严德勇

---文章选自世界军事杂志

走的时候,他说:“我不觉得委屈,而且我相信部队会更好。”最近电话聊天,他又对笔者说:“我没有说错,现在的部队已经脱胎换骨。”

解放军的机关参谋人员必须掌握六项技能,即“会读(会记,会算,会写,会画、会传”,统称为参谋“六会”。原广州军区某集团军宣传处陈干事,被称为“陈六会”,不过他的六项本领却是:会写材料、会写新闻稿,会摄影、会录像、会写小说,会书法。陈干事的“六会”样样都是专业级的。起初,他是驻汕头海军某部的新闻干事,专职文字报道,因为稿件写得好,《人民海军》报社曾想调其当编辑。无奈,他妻子是汕头本地人,安土重迁,对遥远的北京生活心有畏怯,他好放弃这次进京的机会。调入原广州军区后,他因为材料写得好,集团军的一位首长进京后曾想调他入京,他又因为同样的理由,放弃了进京的念头。报道方式不断改变,他自然而然端起了照相机扛起了摄像机,并很快就在《解放军画报》,中央电视台等专业媒体发表新闻作品。至于写小说,他在各类文学期刊已发表 30 多篇中短篇小说。书法创作上,他更是多次人选军内外各大书展。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业务过硬,多才多艺的“陈六会”,直到 40岁那年,才升到副团职,中校军衔。当时,处里除了他,还有 38 岁的正团职中校处长,36 岁的副团职中校副处长。那年,他们一起去某装甲团指导工作。一天晚饭后,他正陪两位处领导在营区散步,团里一名中尉急匆匆跑来——集团军机关传真过来一份文件,要他找宣传处长签收。中尉不认识处长,想当然地对着三位中校中年纪最大的“陈六会”敬军礼,双手将文件夹呈上,并报告:“处长同志,集团军刚刚传来的文件,请您签收!

“陈六会”闹了个大红脸,一直对名利得失看得很淡的他暗下决心:开定要抓好“个人进步”!

2008 年初,南方突然发生雨雪冰冻灾害,集团军各部队闻令而动,前去抗冰救灾,以期打通南北运输的大动脉,保障千万在异乡务工的游子能够返乡过大年。一线官兵英勇顽强,上级指示宣传处要派一名得力的新闻干事,到一线做好新闻报道。当时,处里除了“陈六会”,还有一位专门负责文字报道的上尉干事。上尉不到 30,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他主动找到政治部主任吐苦水:“我家属身怀六甲,预产期临近。在家待产,我要去抗冰救灾一线了,她分娩时可就没有人照顾了。‘陈六会’大名鼎鼎谁不知道,他还可以文字,录像和摄影一肩挑,他上去,新闻报道可以全方位开花!

就这样,“陈六会”奉命出发了。还真如上尉所说,他以文字、录像和摄影三种形式,对部队救灾情况进行了立体式报道,在军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但是,在郴州采访时却遇到了问题。那天全城突然停电。没有网络,视频,图片都发不出去,文字稿也发不了电子邮件和传真。怎么办?“陈六会”在冰冷的越野车里,用僵硬的手指敲击手机健盘,硬是以二十余条短信接力播报的形式,将一篇千余字新闻特写,发送到北京的中央媒体。由于受灾严重的郴州已成“孤岛”,他的这篇特写,就成了向外界传达声音的唯一渠道,因而引起国内外媒体广泛转载关注。

圆满完成任务、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单位时,已是元宵节之后了。这一次,“陈六会”因成绩突出,他荣立了二等功。

2008 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5 12 ,汶川又发生大地震。集团军组织部队前往汶川抗震救灾,第一批人员将搭乘陆航团的直升机飞往地震灾区。这次,照例需要派一名新闻干事上“前线”。因为“陈六会”在抗击雨雪冰冻灾害报道中表现出色,这次领导又指定要他上。就这样,他不仅成为集团军最早进人地震灾区的官兵之一,也成为最晚撤离地震灾区的官兵之一。他在汶川先后待了67,种种艰苦自不必说,67 天里,他总计刊发播出文字新闻,电视新闻和图片新闻140 余篇(幅、条),平均一天两篇。其中,仅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就播发了他采写的 20 多条电视新闻。原广州军区宣传部为他请功,让他在一年之间第二次荣立二

等功。一年荣立两次二等功,且任现职已经满三年,到了年底,“陈六会”以为自己晋升正团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然而,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他落选了。干部部门给出的理由是:任职履历里只有排长和干事两个单一任职,没有营连主官经历,根据当时的干部任职规定,他既不能担任团政委,也不能担任机关处长,甚至不能出任师政治部副主任。唯一的出路,是任正团职干事。然而,这个编制只有一个,且刚好在上一年被一个比他还年轻的“老干事”占了。他马上就到副团职最高任职年限了,是等不起这个正团职干事编制的。

“陈六会”将自己关在宿舍一整天。第二天,他向组织递交了转业申请书,就此告别恋恋不舍的军旅。不过,到地方工作后,他依旧保持着军人本色,很快成为工作骨于,现在已成为领导干部,在广东省某地级市的纪委宣传部担任部长。走的时候,他说:“我不觉得委屈,而且我相信部队会更好。”最近电话聊天,他又对笔者说:“我没有说错,现在的部队已经脱胎换骨。”

(编辑:李雷)

本文章从互联网采集,文章摘自于世界军事订阅,文章版权归世界军事杂志和作者所有;仅供需要世界军事订阅的朋友试读,请勿用做它途;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24小时内删除,感谢支持!

 

 



发表评论
* 内容: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