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类书刊排行榜
- 畅销榜
- 收藏榜
-
快乐日记
-
奥秘人工智能青少年版(奥秘人工智能少儿版)
-
高校辅导员
-
思维大冒险
-
马小跳.酷作文
-
上海教育
-
超强大脑
-
开心学堂六年级
-
经典国学故事
文物鉴定与鉴赏杂志在线阅读
马家塬战国墓地出土的青铜茧形壶美学鉴赏
马玉龙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甘肃天水 741500)
---文章选自文物鉴定与鉴赏杂志
摘要:马家塬战国墓地出土的青铜茧形壶造型别致,纹饰精美,形体饱满,筋纹刚健,给人感觉非常舒服,总体上呈现一种和谐统一的美感,同时马家塬战国墓地出土的青铜茧形壶承载着多民族交融过程中多元文化互相交流的文化特征。文章拟从美学角度对马家塬战国墓地出土的青铜茧形壶进行美学赏析与探索,进而初探或人的审美特征与审美趋向。
关键词:张家川;民族融合;青铜;茧形壶;美学;文化元素
青铜茧形壶(图1、图2)出土于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马家塬战国墓地,口径9.3厘米,最大腹径28.4厘米,最大底径15.4厘米,通高25.6厘米,侈口、東颈,矮圈足,腹呈橫向长椭圆状。肩部饰连29枚贝纹环状一周(图3),贝纹环状下部衔接铺首衔环一对。器身饰纵向圆状瓦棱纹,瓦棱内间隔饰以蟠螭纹,圈足上饰绳索纹一周(图4)。器物底部铸有阳刻铭文“鞅”字。
在马家塬战国墓地出土的众多青铜器里,青铜茧形壶的艺术设计最为独特,因为战汉时期出土的无纹饰的陶茧形壶很多,但是纹饰如此精美的青铜茧形壶全国仅此一件。战国时期西戎民族文化特征的形成与其当时地处草原地带与农耕地带相接壤的自然环境和战国时期互相交流碰撞的人文环境有关,较为特殊的自然环境是孕育出戎人独特的审美特征的本体所在,戎人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是从艺术层面提升戎人审美特征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在探究青铜茧形壶的美学设计艺术的时候不能抛开该器物背后所蕴含的诸多文化价值。只有把该器物本身的美学价值与丰富的多民族交融的文化特征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探文化元素究戎人的审美观念与戎人本身的审美需求。因此笔者将青铜茧形壶的艺术美感浅显地展现出来,试着从该器物的造型艺术、装饰艺术探究该器物的绝佳艺术效果和它背后所蕴含的戎人文化特征及审美需求。
青铜茧形壶的造型艺术我们可以理解为造型和造型要素的构成以及各部件的设计及它背后所蕴含的美学理念,也就是按照特有的美学特征来剖析青铜茧形壶的精美绝伦。该青铜茧形壶以实为本,以虚为用,形体饱满、浑圆硕大、筋纹刚健,壶体点、线、面连接流畅,曲直有度,整体造型上大气稳重,气度非凡,充分体现了战国时期戎人精湛的青铜制造艺术以及处于多文化影响下戎人较为复杂的文化审美特征。因此青铜茧形壶的造型相对中原同类型青铜壶的造型结构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该青铜茧形壶壶口微向外侈,颈部收缩比较紧,肩部斜鼓,并装有对称兽面铺首衔环一对,壶腹部圆似葫芦,腹下足圈较矮。这种造型很容易想到它是为了满足北方草原民族便于携带的实用功能需求而形成的。随着戎人与中原文化艺术的碰撞与交流,设计者把带有草原游牧民族实用功能的素面壶与中原青铜艺术的构造艺术与装饰艺术相结合设计出了精美绝伦的青铜茧形壶。青铜茧形壶在造型设计上较为独特之处在于,通过纵向瓦棱间隔饰以蟠螭纹与该器物的造型结构比例的协调统一来表达其整体视觉之美。中国哲学尤其强调虚实的对应关系,“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美学最基本的表现方法,青铜茧形壶瓦棱间隔饰以蟠螭纹一实一虚的美学特征正是来源于中原周秦美学的特征。青铜茧形壶又一造型特征是构造比例协调,整体精巧、不显笨重。古代青铜礼器的壶型往往上部比较厚重,为了不使壶整体上让人感到蠢笨,设计者通常会在下部装上比较高的三柱或四柱形的足,以形成“虚”空间和上部呼应。该器物在整体造型上与同时代青铜礼器的壶型稍有
不同,该器物设计上有如下特点:壶身较矮、腹部较大且呈丰满的扁球状、底部较大,造型重心下降,在视觉美学原理上增加了安稳感。但是在解决青铜茧形壶笨重方面设计者不拘一格,别具匠心之处是采用了独特的纵向瓦棱内间隔饰以蟠螭纹,这种从器物腹部纵向瓦棱间隔饰以蟠螭纹的装饰效果是解决青铜茧形壶笨重绝佳艺术技巧。这种一实一虚的瓦楞装饰方式使青铜茧形壶不显得笨重,具有独到的美学平衡视觉效果。这种独到的设计也不会影响该青铜茧形壶的粗犷厚重与质朴幽雅。同时壶腹部瓦棱间隔饰以蟠螭纹的纵向回转圆环构成的虚实空间进一步呼应了整个壶体的结构特点,加强整体形象感观功能,这样恰当的虚实装饰在视觉美学上从增强了青铜茧形壶的层次感,使欣赏者从不同的角度看到青铜茧形壶各不相同,青铜茧形壶独立元素的设计可以说是各具其妙。其次,瓦棱纹的弧线筋纹刚健有力,从视觉冲击感上纵向拉升了青铜茧形壶较矮的壶形体态,避免了青铜茧形壶器身的臃肿蠢笨。
壶颈设计成素面束颈,与壶腹部的主体纹饰瓦棱纹过度恰当,不显得烦琐,又对整个造型结构起着均衡作用。这应该是有别于战国时期中原青铜文化的审美特征的艺术亮点。如果壶颈部设计成满纹饰,则会使青铜茧形壶纹饰烦琐,没有层次感,会严重影响该器物造型结构的均衡。流颈处细微的处理又能呈现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
该器物一对铺首衔环的设计也别具匠心,设计者有瓦棱中间肩部处对应安放着一对猛兽形象的铺首衔环(图5)。衔环的设计应该来源于生活,具有实用功能,由于游牧民族住宿不定、政体不稳等特征,青铜茧形壶的衔环可以用绳子或皮带系起来跨在马背上带水。但是战国时期戎人在经济、军事、文化的多元交流与碰撞中受到多种先进文明与制造艺术的影响,已经不满足于他们游牧民族粗版豪迈的审美状态,这种审美状态完全能从兽面铺首衔环上展现出来,设计者在这里引用了战国时期中原青铜文化兽面纹铺首衔环的装饰特点和纹饰制作灵巧、活泼多变的新特点。设计者在处理多种文化元素的结合时常用的方法是做到青铜茧形壶的构造部件力求与壶身的协调,在总体造型设计上将铺首衔环外形设计的比中原常见的铺首衔环小很多。虽然小,但是细部的处理仍一丝不苟,这种形象逼真的微距美感防止了猛兽神态的呆板与工艺的粗糙,同时铺首衔环的两侧与瓦棱内蟠螭纹的衔接过渡得相当自然,形成了整体造型上的协调与统一,使人看到器身精美的同时看到猛兽之形,两者在脑中虚构结合就产生了好像是虎豹在吼叫一样的主观感觉,使整个器物突然有了威严之美。
素面束颈与肩部贝纹圆弧也构成了鲜明的虚实对照,使壶的小口与饱满的腹部形成鲜明的视觉对比,又通过一圈贝纹的过度使整个青铜茧形壶的构造非常自然和谐。整个壶形在空间构造上呈现出以壶底中轴线对称的立体状态,显而易见这是受到的中原周秦文化的影响。肩部贝纹环状装饰与圈足上绳索纹环状装饰上下相呼应,且与腹部中间的纵向瓦棱纹衔接巧妙,使整个壶的线、面、体曲线过渡衔接得当,构成青铜茧形壶的每一根线都是弧线,也只有由外鼓的弧线构成的整体,才能显得更饱满、更有气度。青铜茧形壶的各部件——呼应,衔接实属精巧。这些部件间微妙的设计使得青铜茧形壶呈现出口小、颈细、肩宽、腹大、底稳的平衡效果。
青铜茧形壶造型如此精致奇特、纹饰严谨逼真,一定是戎人受到了中原先进青铜铸造技术与深厚文化的影响并遵循着一种较为稳定的审美理念所制造,并不是把各种纹饰胡拼乱凑,随意地进行加工制造。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马家塬战国墓地出土的青铜茧形壶精美绝伦,达到了实与虚的完美结合,反映了战国时期多民族交流与融合的背景下戎人的青铜器制造工艺以及戎人对文化艺术的探索精神,青铜茧形壶蕴含的美学思想为中国青铜器艺术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新的艺术思想,对该器物的美学探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研究战国晚期戎人群族的美学观念。
参考文献
[1]倪建林.中国青铜器艺术鉴赏[J].中国美术教育,2001(5):50-52.
[2]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I.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0
[3]颜娟英.美术与考古(下册)[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
[4]周广济,方志军,谢言,等.2006年度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马家塬战国墓地发掘简报[J].文物,2008(9):4-28,1.
本文章从互联网采集,文章摘自于文物鉴定与鉴赏订阅,文章版权归文物鉴定与鉴赏杂志和作者所有;仅供需要文物鉴定与鉴赏订阅的朋友试读,请勿用做它途;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24小时内删除,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