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类书刊排行榜
- 畅销榜
- 收藏榜
-
潮商
-
中国外资
-
中国政府采购杂志
-
时代周刊time马斯克封面单期(1本现货)3天内发货
-
物流技术与应用杂志
-
商业经济与管理
-
现代商业
-
棋艺杂志
-
商业研究
规划师杂志在线阅读
改革开放40年城乡规划和城市文化发展的 回顾与展望
刘晓书
---文章选自规划师杂志
[摘要]我国的城乡规划发展进程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逐步恢复、发展和壮大的,文化与城乡规划之间的内在联系源于 城市本身的文化属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文化,城市依靠文化的力量来探索发展之路。文章基于对文化与城乡规划关系的分析,提出以文化促生长的城乡规划新发展策略及以“文化+科技”引领城乡规划新思维的规划途径,有助于解决新时期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改革开放;城乡规划;文化;生长
(文章编号]100600220810 - 00326[(中图分类号]TU981[文献标识码)
(引文格式]庞春雨,刘晓书,改革开放40年城乡规划和城市文化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规划师, 2018(10): 32-37.
Review and Prospect of Forty Years of Urban-ural Planning/Pang Chunyu, Liu Xiaoshu
LAlstract The progress of urban planning is in accordance with reform and opening-up of China. Urban planning is essentialconnected with culture in that city is cultural and its development is driven by culture. The paper analyz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rculture and urban planning, proposes that "culture and science" lead urban planning thought will help solve urban problems inthnew era.
ey wortsl Reform and openning-up, Urban-rural planning, Culture, Growth
0引言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城乡规划发展迅速, 从改革初期东部沿海城市、经济特区的规划建设,到 如今中西部省会城市的高速发展,我国城乡规划的研 究理念和政策体制经历了恢复一重建一转型的过程。
在这四十年里,城乡规划行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规划研究体系、法律和法 规,指导着城市各项建设。我国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了2017年的58.5%”。在城市飞速 发展的同时,文化一词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著名的美国文学专家Krobo和克拉克洪认为“一个群体的文化是指这个群体所处的社会遗传结构和这些社会遗传结构的总和。由于这一群体的特定历史生活和特 征,它已具有社会意义"。如果从广义上将这一“群体“理解为城市,那么可以认为城市文化是城市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各个领域多方面的结构总和,而城市的各个领域又因为文化而获得新的社会意义和活力。本 文认为,文化是城市生长的动力,其可以通过城乡规 划来主导城市的生长。
1改革开放40年来城乡规划和城市文化的发展 历程与成就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城乡规划事业的发展具有 三个特点: 01978 ~ 1990年的城乡规划是城市发 展的蓝图,侧重于发展,导致了城市文化的游离。
②1991 ~ 2008年的城乡规划主要任务是协调安排城市各类土地和空间资源,全面部署各项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该时期城市规划的转型需 要融合城市文化。③2008年以后的城乡规划主要任务是凝聚城市精神,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该时期城乡规划的发展需要城市文化,文化 促进城市的生长。
1.1城市规划的恢复与文化的游离(1978 ~ 1990年)
1.1.1以发展为前提的城市规划使城市文化游离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发展迅猛, 城市规划工作全面恢复,规模也逐步扩 大。同时,我国城市规划以“市场化和“法制化”为目标,建立了与国家建设体系相关的城市规划研究体系,指导着国家的城市建设。随着改革开放政策 的实施,西方的城市规划理论及文化通 过各种方式进入我国,既丰富了规划师 的视野,又为改革开放初期的城市建设 注入了新的思路。这一时期,我国大部 分城市都开始了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 作。例如,深圳在1980年编制了《深圳 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其所确定的城 市发展模式与西班牙工程师阿尔图罗.
索里亚伊·马塔(Autoro.SoricyMata)所提出的“带形城市“模式相似,而这种多中心组团群式的规划模式也可以看作是对有机疏散理论的体现。而上海、大 连这类具有殖民背景的城市,在改革开 放初期的城市规划设计上(如城市总体 规划的道路网布局、城市景观风貌的建 设以及修建性详细规划中居住区的规划 实践)都能找到西方城市建设的痕迹。
改革开放初期,全国范围内的城市 建设以基础设施的建设及生产生活空间 的构建为主,并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各 类项目建设。以1986年深圳城市总体 规划、1986年上海城市总体规划、1986 年上海中心城区总体规划、1986年上海 中心城区主要公共建筑规划为例,其将 城市用地划分为4个模块(图1~图4)。
如表1所示,基础设施模块所占比例最 大,生活和生产模块所占比例相同,文 化模块所占比例最小。这一时期,文化 设施的建设是城市文化发展的主要体现, 以发展为前提的城市规划使城市文化游 离(图5),城市文化未能参与到城市整 体的发展中。
综上可知,改革开放初期的城市规划并没有将城市文化作为一个发展能动 因素加入到城市的发展建设中,城市的 文化、特色在快速的城市建设中逐渐消 失。综观改革开放初期的城市,城市建 设缺乏创新,大多是相互模仿,城市趋 同现象已经产生。
1.1.2文化意识的觉醒加快城市规划的恢复
随着国民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城市 规划也迎来了一个复苏和发展的时期1。
一方面,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推动改 革开放更加深入,对城市规划的研究提 出了更高的需求,城镇体系规划、分区 规划和开发区规划陆续编制。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经济特区和沿海城市利用对特定区域的辐射作用,成为城市规划改革的“排头兵”,这类地区为改革开放初期的城市文化建设创造了新局面。另一方面,”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城市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不仅推动国家和城市迈入了新的历史时期,还在 客观上促进了人们文化意识的觉醒,人 们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提出了诉求。
我国最早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 划的城市大多曾是历朝历代的都城(如 西安、南京),或者是依靠风景名胜引 领城市发展的城市(如苏州、昆明)。
当时的城市规划正是通过规范的设计手 法、恰当的保护方式和合理的法律约束, 对历史文化名城中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 建筑、区域加以建设。以南京古城墙为 例,南京古城墙的保护规划在编制时, 规划人员提出应协调古城墙周边的新建 建筑与历史建筑之间的风格,合理布置 建筑功能,并划定了保护范围线和建设 控制范围线。同时,南京在1979年就 成立了南京中华门管理所(南京城墙保 护管理中心),主要负责古城墙的保护、 维修和管理工作。从这一时期的城市建 设可以看出,人们已经开始关注文化、有意识地去保护文化,但是对文化进 只是单一的保护、修缮。
吴良镐先生在1985年提出“*国的城市文化事业纳入城市规划体文化商业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后分。除了研究和制定社会经济发展占外,城市还需要制定文化事业发展略规划”1。然而,当时我国许多t都没有意识到改革开放不仅是社会会发展的过程,还是文化发展的过程。
1.2城市规划的转型与文化的融(1991 ~ 2008年)
1.2.1以加快经济发展为诉求的1规划需要文化载体的力量
20世纪90年代,城市规划进 型期。在对外全面开放与对内加快 阶段,城市规划是推动改革开放进 深化的途径之一。随着历史文化保 作的深入,历史街区保护规划、历 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逐步发展(这些规划都与文化相关)。这一时期的城市 规划开始了解城市的各种功能,发掘城 市的创新空间和转型方向1。
上海的经济转型是从城市的长期内 生动力和短期经济拉力两方面寻求突破 口的,其将促进城市转型、培育文化空 间和关注文化包容三方面作为这一时期 城市发展的目标与原则;将加快文化建 设、促进各种文化要素集聚、优化文化 产业空间布局与加强历史文化风貌保护 作为城市转型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从文化繁荣、文化产业培育、文化设施 建设和物质文化遗存复兴等方面促进城 市转型。
1.2.2城市规划转型与城市文化的融合改革开放以后,城市规划与国家发展进程高度契合,随着经济体制等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发展,服从并服务于国家建设的需要,兼有战略性与技术性的特点4。此时的城市规划更加关注城市的 经济发展、社会繁荣、文化融合和物质空间建设(图6)。
20世纪末上海在“退二进三,优化布局”的战略引领下,关停中心域内的工业企业,并将其搬迁至郊区。改造 后,城市中心区大约有近750万平方米 的工业用地用于发展第三产业。可以发 现,该时期的城市规划已经将城市更新 与经济运营完美结合,在规划设计上不 再一味地追求保护和利用,而是重视经 济发展与城市文化的多元融合。城市有 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与城市的发展密不 可分,城市规划只有在文化层面不断创 新,以发掘城市特色为发展目标,将城 市文化的外在形象与内在精神渗透到城 市的各个层面,增加城市的竞争力,才 能更有效地推动城市的发展。
整体而言,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空间 的地区,在城市规划的作用下,通过小 范围渐进式的更新带动了城市部分区域 的微生长,使城市中原来单一的、混乱 的、失去活力的空间重新获得能量。
1.3城乡规划的发展与文化的生长(2008年以后)
1.3.1文化的生长使城乡规划高品质发展
2011年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指出城市文化将成为新时期中国城市发展的新亮点: 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 2020)提出“关注人文城市建设" ; 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规划应协调改革、科技和文化,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表明城乡规划和城市文化已进入双向改革的新时代。这一系列国家政策的颁布表明,文化在城乡规划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隐到显从游离到融合再到生长的过程,显示了城乡规划由重视发展的“增长型规划"向共享发展的“存量型规划”的转变。
改革开放40年来,文化贯穿了城乡规划发展的全过程,其在改革开放初期仅作为参与城市建设的一部分,现在则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世界遗产城市、山水城市、数字城市和创意城市等多种评估城市的理念大量涌现,它们都是把文化作为城市的一种重要资源和功能对城市进行统计评估。例如,平遥古城、西湖云栖小镇和富阳硅谷小镇在空间再造、产业打造、特色塑造及文旅发展等方面的创新,给新时期的城市发展提供了生长力。可以说,文化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生长力和创新力,文化的生长促进城乡规划高品质的发展,使城市更具有核心竞争力。
1.3.2城市文化的生长需要城乡规划的支撑
城市自诞生以来,一直是某一地理区域中各种形态和文化特征的集合。
文化和城乡规划都是有机的,它们共同参与了同一城市空间的发展和建设,毫无疑问,将它们分开是不可能的"。城市文化需要借助城乡规划才能得以体现,城乡规划的发展需要城市文化的支持,其实,不论是城市文化空间的再造 还是历史文化城市的建设,甚至是特色 小城镇建设,都可以在保留着城市文化 的空网中,进行空间的设计、尺度的分 制,充分利用城市的文化资源,通过创 意的转化、科技的提升和市场的运营 提供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及产 业形态,城乡规划则需要在城市的肌理 风貌、文化导引、特色地段的建设和旅 游功能等方面指明科学、合理的发展方 向(图7.
以深圳为例,深圳从40年前的小
渔村发展到如今的国际大都市,走出了
“深圳之路”。“深圳之路”的内涵不
叹包括”深圳速度”,还包括方向准,
水平高,潜力大的“深圳质量”1。近
年来,深圳通过“文化强市”的发展战略,
已经在“产业升级,文化创新”的城市转型之路上找到了适合深圳发展的新模式,并以其特有的发展形态成为全国城市建设的典范。作为改革开放后才发展 起来的城市,深圳的发展道路与其他历 史文化型城市是不同的。深圳在发展伊 始就是走产业发展的道路,在经济上主 要依赖外资与出口加工,国际贸易一直 是深圳城市经济增长的引擎。但是随着 产业的转型,高新技术和自主研发能力 逐渐成为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深 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提出
“特色文化产业成为继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现代金融业之后的第四大支柱产业,加快提升以创新和活力为核心的城市主旨文化,形成具有鲜明现代化和国际化特色的城市文化精神”。深 圳作为一个新兴的城市,它的文化是多 元包容的,也是最容易生长的。深圳通 过文化与科技的融合生长,既促进了深 圳文化的发展,又推动了城市的转型, 其发展经验为具有创新力和生长力的城 市提供了借鉴。
面对新时期城市的转型,城乡规划 应当回归理性,应当运用文化的思维去 思考新时期城市发展的问题,使城乡规划。
2新时期的城乡发展与城市文化的 规划应对
2.1文化与城乡规划互动关系的新认识
芒福德强调”城市不只是建筑物的群体,……不单是权力的集中,更是文化的归极”。城市的魅力和生命力 在于其是地域文化与时代历史内涵的结 合,城市在不同时期所体现出的文化不 尽相同,城乡规划面临的任务也不尽相 同、从改革开放初期城市文化发展只注 重公共设施、公共建筑的建设到21世 纪初文化城市的出现,从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特色小 镇的发展,城乡规划一直都在与文化互 动发展。
在经历了改革开放40年如火如茶 的城市更新与城市扩张后,随着国家经 济进入新常态,城乡规划与文化的互动 关系应回归理性,应更加注重融合发展, 探索文化促进城乡规划发展的策略,用 文化提升城乡发展品质,营建良好的城 乡人居环境。因此,可以说文化与城乡 规划的互动作用是:当城市在经济发展 或者建设中遇到瓶颈时,通过文化与城 乡规划的互动生长来振兴经济或者为城 市的发展寻求一个新的方向。但是这种 互动关系并不意味着城市文化与城乡规 划的互动发展是一个除旧布新的过程, 而是在城市规划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城 乡规划的手段去思考如何利用城市文化 来体现城市的发展。
2.2以文化促生长的城乡规划新发展2.2.1历史文化空间的利用
城乡规划作为“保护”与“建设”之间的桥梁,将城市文化意象的特征融入到城镇历史脉络结构中,扩大了空间意象的信息源,增强了城市文化的保护基础。除此之外,城乡规划还对历史城镇结构、公共空间体系和建筑语言特征 进行了研究,并在法规层面形成了保护 的法定框架与发展思路。一方面,城乡 规划将空间内不符合空间整体风貌的生 活形态和建筑功能布局等消极因素进行 再生,剔除不协调因素,通过回顾历史 文化空间发展过程,对历史上发生过的 重大事件、历史时段进行挖掘和场景恢 复,将消极空间转化为积极空间,还原 相对真实的历史景象。另一方面,城乡 规划将空间内的色彩、生活元素和尺度 通过对比、遴选、设计的规划方法进行 改造,借鉴历史元素,使历史文化空间 内的相关元素在城乡规划的作用下适度 生长。乌镇的规划是近年来城乡规划在 历史文化空间利用方面成果较为突出的 实例,其开发与利用模式非常值得借鉴, 特别是在历史传统空间特征的保护与公 共空间的复合及商业空间的营造方面。
规划将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作为发展方 向,并且划分了4个不同等级的保护区 域。规划结合乌镇特殊的地理位置设计 了独特的空间结构,不仅保留着我国传 统的城乡规划布局模式,还以水系代替 街道将每个街区联系起来(图8)。
城市文化资源是城市的血与肉, 一旦被破坏,将导致无法挽回的遗憾。
城乡规划不但要保护城市发展的生命根 源、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也要呵护城 市的历史文化资源。从改革开放40年来历史文化空间的发展经验看,城乡规 划在建设特定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 名城、传统古村落和古镇这类文化遗产 类型的历史文化空间时,运用了专业化 的规划语言和理性化的规划思维促进历 史文化空间的生长。特别是近年来在文化城市,“多规合一”,旅游规划的导向下,历史文化空间经历了“建设型”。
“一”“优化型综合型”的转变,兼具文化,策划,规划和建设等功能,既没有丢失传统的城市文化,又得到了重新利用,重新发展,有利于实现城乡规划新发展。
2.2.2新兴文化空间的构建
文化是城市的情感、性格和魅力,
展现着城市的形象与格调。城市由自然 资源、文化资源、开放空间、建筑群落、 交通路线、人文景观和标志性建筑物等 组成。这些元素在进行排列组合后,所 体现出的风土人情、城市面貌不尽相同, 成就了不同的城市文化魅力。例如,城 市中的公园、广场、各类文化设施场馆、 滨水开放空间和文化产业区这些新兴文 化空间的建设,并非是单一地体现城市 文化,它们还是城市竞争力、吸引力的 关键所在。通过建设城市中的新兴文化 空间来凸显城市特色,对于提升城市一 定区域内的识别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可 为缓解城市趋同、意象空间相似等城市 发展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在建设城市新兴文化空间时,可对其进行分层或分类: ①城市中的公园、广场和场馆这类
比空间不仅是人们休闲的场所,还可以作为旅游景点,在建设时,一方场所的文化内涵,进而体现城市文化风貌,另一方面可以借助活动来增加城市类文化
例如,北京奥体公园、上海世博园这类新兴文化空间通过各种营销创意设计、活动策划和赛事举办成为城市文化的新地标,并且与博物馆、美术馆、大剧院、城市规划馆等文化设施建筑一起形成了城市文化展示的集聚区,这类地区不但是城市文化记忆的留存地,而且是宣传城市文化的场所。②城市中的滨水地区具有开阔的水面、美丽的景色,是人们休闲度假的首选之地。例如, "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印象·西湖”山水实景演出等都是依靠城市滨水地区的建设来显城市文化内涵。它们除了在文化设施的建设、文化氛围的营造上下功夫,还重点关注空间尺度的设计及文化媒体的推广。这类新兴文化空间不仅发挥了基本的使用功能,还保留了原始文化底蕴,推动了城市文化空间良性生长。③城市中的主题乐园的兴建其实也是传统乐园与文化产业的创新结合后形成的新型城市文化游憩空间。例如,上海的迪士尼、广州的长隆和深圳的欢乐谷这类集结了创新创业服务、文化娱乐服务、现代 游服务、新型生活服务、互联网与现 信息技术服务、现代综合管理服务的 商业空间的出现,有力地带动了城市 间的优化和经济的发展。
此外,人们在文化需求方面对城7 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同样值得关注。
当前,在全球化和市场化背景下,我的经济、文化和社会都面临转型,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逐步由“感受型”向“享受型”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 最显著的体现就是新兴文化发展与需才 之间的对应关系(表2).
文化发展与需求所具备的特征形 式,确定了城市文化空间的发展方向与 构成对象。一方面,新兴城市文化空间 与城市文化发展是同时进行、相互促进 的,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对城市文化发 展的作用程度也不同;另一方面,文化 发展与城乡规划的具体用地布局之间的 关联点在于直接介入和间接介入,如上 海田子坊、北京798都是自发形成文化 创意空间之后,城乡规划才间接参与其 中的,而上海的泰晤士小镇则是在开始 就由城乡规划直接参与建设而形成的城 市文化空间。
2.3”文化+科技”引领城乡规划的新思维
国家促进文化大发展的“决定”再次强调了城市文化的重要性,城市文化的内容丰富多样,体现方式也多种多样。
新时期,城乡规划需要运用“文化+”的新思维去解决新问题,让“文化+”生长出的新思维、新理念和新策略来助力城市生长。
“文化+”是以文化作为主体或核心要素的交叉融合,代表了一种新的文化经济形式,即发挥文化作用,将文化创新和创新成果深入融入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形成以文化为内生动力的新发展模式。由于“文化+”是跨行业的整合,“文化+以文化作为城乡规划领域的主体,以科学技术为手段,引领城乡规 划向多元、融合、公平的方向协调发展, 不断地推动城乡发展。在全球化背景下, 互联网、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加快了城市 发展的步伐,以数字化、智能化、新能 源为代表的科技力量促进了社会经济、 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影响了城乡规划的 思维方式。在数字化时代,城乡规划应 突破惯性思维,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 运用数据及智能化手段搭建城市文化资 源分析、评估体系,建立城市数字化文 化评价网络。如此一来,一方面可以科 学分析城市文化资源在城市发展中所起 到的核心作用,另一方面有助于合理应 对城乡规划中的文化命题、文化在经济 发展中的作用及文化如何促进城市产业 发展等核心问题。
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同样需要“文化+科技”的城乡规划新思维。
例如,通过整合历史文化与科技领域的优势资源,为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保护,研究与展示提供具有国际性,前瞻性的理论支撑和应用途径,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通过科技的途径促进历史文化资源新生,包括智慧文化建筑的构建,如智慧博物馆,智慧城市规划展馆的建设中使用了艾尔技术助力艺术创作。
3结语
从我国城乡规划改革开放40年的 发展成就看,城市文化在城乡规划领域 的发展成就取得了两大突破:一是突破 了保护与传承之间的约束,二是解决了 利用与发展之间的矛盾,使文化成为推 动城市生长与城乡规划发展的策略之 一。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城乡规划 还是城市文化的发展,始终都是由改革 开放推动的,改革开放与城乡规划和城 市文化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纯粹的决 定性关系。应看到城市文化与城乡规划 相互作用产生的效应在改革开放总体进 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即始终走在改革开放的最前端,作为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 手段之一的城乡规划,不仅成为国家促 进宏观调控、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生 活质量和管理城市建设的主要依据,还 促进了城市文化的发展,使城市文化成 为城市发展的新思维、新理念、新战略。
在这个充满活力的过程中,城乡规划始 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18
[2]高福民、花建.文化城市:基本理念与评估指标体系研究[M]。北京:商务印 书馆,2012
[3]周亚杰,高世明,中国城市规划60年指导思想和政策体制的变迁及展望[J]。国际城市规划, 2016(1): 53-57.
[4]杜涵,整合文化规划的地方城市规划体系调整[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3.
[5]屠启宇,林兰文化规划:城市规划思维的新辨识[J]。社会科学, 2012(1):- 58
[6]石楠,陈秉钊,陈为邦,等,规划60年:成就与挑战[J]。城市规划, 2017(2): 60-67, 74
[7]任致远,略论城市文化发展与城市规划[D]。上海城市规划, 2012(3): 1-6.
[8]陈柳钦,城市文化:城市发展的内驱力[J] .今传媒, 2010 (12 : 108-114.
[9]杨保军,陈鹏,新常态下城市规划的传承与变革[J]城市规划,2015(11):15。
[10]耿佳,赵民,论特大城市突破路径依赖,实现转型和创新发展之路——对深圳,广州及天津的比较研究[J]。城市规划, 2018(3): 9-16.
[11]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一起源,演变和前景m .倪文彦,宋俊岭,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本文章从互联网采集,文章摘自于规划师订阅,文章版权归规划师杂志和作者所有;仅供需要规划师订阅的朋友试读,请勿用做它途;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24小时内删除,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