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帮助中心
文章分类列表

国家人文历史杂志在线阅读

“徒步三千,流亡万里”的文化迁移

保存学术实力赓续文化命脉

|黄金生

---文章选自国家人文历史杂志

193777,暑假已经开始,北大和清华的校园一片宁静。上午,冯友兰和几个朋友在香山饭店吃饭,当下午回到清华园时,有消息说西直门关了,不知出了什么事儿。当天夜里,北平城外就传来枪炮声,对此,冯友兰和大多数学子一样,还认为只是当地守军的演习。同样,第二天,年轻的物理学教授吴大猷也没有改变与朋友去西山郊游的计划。五六位北大教授在胡适家会面,胡适认为,这次的事件只是孤立行动,不会有太大影响。正当他们交谈时,中国旅行社打来电话说津浦铁路已照常运行。大家都松了一口气,胡适也启程赶赴庐山参加由蒋介石召集的政界和学界的国是大会。710日,北大—清华联合招生考试委员会油印了1.2万份试卷,为将要来临的招考做准备。

此时的北大校长蒋梦麟,在《西潮》一书中回溯了当时的情景:“战神降临北平时,我正在庐山。蒋委员长在这华中避暑胜地召集了一群知识分子商讨军国大事。有一天午后,天空万里无云,树影疏疏落落地点缀着绿油油的草地。蒋委员长曾经为他的客人们准备了许多雅洁的房子,我吃过午饭正在一幢单开间独立的宿舍里休息,一面眺望着窗外一棵枝叶扶疏的大树,一面谛听着枝头知了的唱和。忽然《中央日报》程社长沧波来敲门,告诉我日军在前一晚对卢沟桥发动攻击的消息。我从床上跳起来追问详情,但是他所知的也很有限。”

但是日本人的野蛮暴行已经超过了这些教授们的想象力,7日夜间看似不经意的那几声枪响,从此改变了他们以及中国高等教育的命运。

平津陷,三校迁

七七事变后,战火迅速蔓延。729 日,北平沦陷。蒋梦麟时在庐山,北大事务暂由秘书长郑天挺负责,日军包围北平时,有人建议给学生每人发20元,使其迅速离校,郑采纳了这一建议,所以北平陷落的时候,北大校园里已没有学生了。

相比于北大,在梅贻琦校长治理下的清华应对要敏捷得多,在其安排下,七七事变前到山东实习的工学院师生带走了尽量多的设备器材。而设备与图书的大撤离,实际从1935年就开始了。后来这些直接从外地运到昆明的器材,成了西南联大工学院最重要的设备。工学院也成为联大设施最完备的学院。728日晨,敌机大举轰炸西苑,便有炮弹落入清华园。

29日下午3,日寇铁蹄开始踏入清华园。代理校务的叶企孙决定尽快组织师生撤退,同时决定五人留守,保护校园与校产。

1937729日,是南开“黑色的星期四”。日军连续两天用飞机、大炮,对南开大学以及所属的南开中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实行轰炸。之后,又将军车开进南开。南开教学楼、宿舍以及几十万册珍贵图书均被毁。几番践踏之后,南开被破坏得几乎成了一片废墟。其中一口重达一万三千斤、镌刻着《金刚经》全文的大钟,也被野蛮的日军拉走,不知所踪。当时已经转往南京的校长张伯苓闻此凶讯,悲痛不已,蒋介石当面安慰张伯苓,说“南开为中国而牺牲,有中国必有南开”。张强忍病痛,对《中央日报》记者发表谈话:“敌人此次轰炸南开,被毁者为南开之物质,而南开之精神,将因此挫折而愈奋励。故本人对于此次南开物质上所遭受之损失,绝不挂怀。更当本创校一贯精神,而重为南开树立一新生命。本人唯有凭此种精神,绝不稍馁,深信于短期内,不难建立一新的规模。”

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邀请各党派团体代表以及学者名流150余人在庐山举行关于国是问题的谈话会。北大、清华、南开三校作为中国教育文化的领军团队,校长蒋梦麟、梅始琦、张伯苓等人都受邀与会。可能就是这次谈话会或稍后提出了北大、清华和南开联合组成临时大学的问题。据云南师范大学戴美政教授考证,王世杰、傅斯年、胡适三人最先提出合组临时大学。8月初,经过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等人在南京的多方协商后,大家同意将三校从平津撤退到长沙成立临时大学。戴美政教授认为,选址长沙,一则当时长沙尚远离前线;二则清华大学已在长沙修建部分校舍。828日,教育部指定三校校长为筹委会常务委员,负责办理校址勘定、院系设置等工作。

北平各高校在内迁准备的同时,也在留平人员中组织校产保管委员会,即所谓的“留平教授”,如北京大学官方承认的留平教授就有周作人、孟森、马裕藻和冯祖荀等4人。周作人认为他留下实在是“寒家系累甚重”,“我的家族那时有我夫妇及子女各一,女已出嫁,夫在西安,所以她住在我家,带着两个儿子。我兄弟的弃妻,有二子一女,也住在我处,过着共同生活,此外我的老母同了鲁迅前妻虽然住在别处,也要我照顾,这样说来,就是这不算在内,已经连我在内有十个人了。我也知道是顶好单身跑到西南去,但是撇下九个人没有办法。


本文章从互联网采集,文章摘自于国家人文历史订阅,文章版权归国家人文历史杂志和作者所有;仅供需要国家人文历史订阅的朋友试读,请勿用做它途;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24小时内删除,感谢支持!

 


 


发表评论
* 内容: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