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帮助中心
文章分类列表

同类书刊排行榜

  • 畅销榜
  • 收藏榜

经济问题探索杂志在线阅读

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

——基于技术进步视角的实证研究

周晓波',王继源”,陈璋'

1.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 100872

2.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038

---文章选自经济问题探索杂志

摘要:本文以技术进步方式为分析视角,将中国经济分为引进技术和非引进技术两部门,分析引进技术对各部门的影响,并基于理论分析结果提出测算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方法。该方法不同于传统 TFP (全要素生产率)算法依赖 GDP 增速,从而避免了使用 TFP 降低解释经济增速下降而可能存在的循环论证的逻辑错误。我们通过选取 WIOD 公布的2000 年到2014 年投入产出表,根据测算方法,对各部门和经济总体的增长动力进行测算。发现中国的主要技术进步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一方面,过去的引进技术方式已经进入末期。难以再支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另一方面,中国的自主创新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有望成为未来新的增长源泉。

关键词: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引进技术;自主创新

一、引育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1978 年至2010 年,中国 GDP 总量从 3645 亿元增长到近 40 万亿元,年均增长 9.87%。其中,2000 年至 2010 年间年均复合增速更是超过 10%2007 年甚至达到了14.20%的超高增速。然而,随着 2008 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及随之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蔓延,中国经济也不可避免地出现降速换挡。特别是在 2010 年成为全球第二人经济体以后,经济增速由过去多年的两位数逐渐下滑到了20176.9%

对于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国内学术界众说纷纭,至今未达成统一认识。较为流行的观点有:人口红利消失、产业结构转变、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下降,以及多因素叠加等。陆旸等(2014)通过加入人力资本的生产函数,分别对 1980 -2030 年中国和 1960-2010 年日本的潜在增长率进行了估算和对比。他们认为中国在 2010 年前后各项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变化特征和日本1990 年前后较为相似,相应时期的潜在增长率都存在下降趋势,并将主要原因归结于人口结构变化。另一些学者则认为中国经济增速下降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造成的。袁富华(2012)基于 Michell 的国际历史统计数据、Maddison 的各国经济数据估计以及联合国统计数据库的数据,将 12 个典型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因素分解为劳动生产率、劳动参与率、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等,认为就业向服务业部门集中,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增速降低是工业化向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中国目前也将面临“结构性减速”。沈坤荣等(2013)通过分析近百年的世界经济发展历史,发现发达国家在产业结构向服务业倾斜过程中,经济增长率都出现了明显下降。并认为这是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系统性趋势,而中国也将面临这种减速风险。张少华等(2014)基于投入冗余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对中国 1985 -2009 年的 TFP测算,认为 1993 年- 2000 年中国的 TFP 一直呈现长期下降趋势,从 2000 年开始缓慢上升,而 2008 年在美国金融危机冲击下,TFP 再次大幅度下降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2014)认为,中国过去快速的经济增长源于三个因素,即人口红利、较快的资本积累速度和“干中学”技术进步效应,而目前的经济减速同样源于这三个因素,即人口红利消失、资本积累速度下降,以及“干中学”的技术进步效应逐渐减少的三重冲击的叠加效应。中国社会科学院李扬等(2015)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宏观经济结构;王继源区经济研究院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宏观经济研究;陈璋导师,中国投入产出学会副理事长,研究方向:宏观经济结构、投入通过研究旧常态的特征和表现形式,认为中国经济减需求减少,但更为重要的是,要素供给效率下降、资速的新常态部分原因在于美国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外部源配置效率下降、创新能力不足和资源环境约束加强所导致的中国自身结构性因素变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刘世锦(2016)指出,要重视增长阶段转换的规律性与国际经验,成功追赶型经济体通常在经历了二三十年高速增长后,无一例外地出现了增长速度回落。目前我国已进入这一阶段,由技术或供给决定重要工业产品长期需求峰值相继出现。

总体来看,近年来许多学者都对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原因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但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1)对于产业结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研究,初看比较合理,但是依照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10 年后,虽然第三产业的比重开始超过第二产业,但是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却非常缓慢,每年的上升幅度基本都在 1.5%以下,而且不同于发达国家,中国很多劳动人口是直接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三产业,这种转换可能不会导致经济增速下降;2)对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下降导致了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研究,本文比较赞同。但是不同学者关于 TFP 的测算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同时一些研究的测算方法在西方国家可能有比较好的效果,但在中国问题的研究上效果就相对差一些。受制于 TFP 的计算方法,有很多年份的TFP 甚至是负数,若因此认为中国这些年份的技术进步是负增长,显然不符合中国现实。而且大部分学者测算 TFP 时都采用索罗余值法,这种方法假设规模收益不变和希克斯中性技术以及产出弹性系数不变,这些假设和中国现实存在一定的差距;3)对于人口结构变化导致经济增速下降的研究,大部分研究的结论都是基于国别的对比分析,如果能加入更多的经济理论将会加强解释力;4)对于多种因素叠加导致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研究,逻辑和结论都较为充分,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导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最主要原因。本文根据投入产出分析,将经济分为引进技术部门和非引进技术部门,并据此建立两部门理论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引进技术方式对投入产出各系数的影响,并将结果应用于实际投入产出表。本文的方法不同于传统的 TFP 计算方法对 GDP 增速的过度依赖——GDP 增速下降将带来 TFP 的下降,从而在解释中国经济增速下滑时避免了循环论证的可能性。基于投入产出方法的优势,可以将技术进步进一步分解,在反映总体经济动力的同时,还能反映各部门新旧动力的变化情况。通过计算,我们发现中国的技术进步方式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即已经从引进技术向自出创新转型,而这才是长期经济增速放缓的根本原因。探讨经济增长问题,必须回到经济增长的本源。

二、三阶段技术进步下的经济增长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资本、劳动、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其中技术进步是最核心动力,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长期经济增速归根结底都是由技术进步速度决定。然而对于技术进步方式,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却存在本质差异。一般来说,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的最前沿,技术进步主要依赖自主创新。而发展中国家的生产技术水平严重落后于发达国家,当发展中国家(后发国家)引进发达国家的生产技术时,将大幅度提高本国的生产技术水平。后发国家技术进步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引进技术阶段。发展中国家以自由贸易为基础,主要通过引进技术,加速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在现实经济中,引进技术主要是通过产业转移来实现的,发达国家不断将自身落后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对于生产力水平很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即使是发达国家最落后的产业,对于他们来说也是较为先进的技术,引进这部分产业,能快速提高综合生产力水平。在这一过程中资本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仅是国内的资本,也包括外资,只有保证充足的资本,这一阶段才能够顺利进行,也正因为资本对于提升生产力有重要的贡献,在收入分配中,这一阶段的特征就表现为资本所占有的份额上升,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扩大。

第二阶段为引进技术向自主研发的转变阶段。发展中国家在经过较长时间的引进技术后,自身已经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此时一般会采取适度的贸易保护,通过有选择的产业政策打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这一阶段,引进技术与自主研发同时进行,资本投入对于技术进步的贡献相对下降,而劳动投入对于资本的贡献相对上升。由于技术进步中引进技术的成分开始

下降,总体的技术进步相对于第一阶段开始放慢,从而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增长速度相对下降,收入分配结构开始改善。

第三阶段为自主研发阶段。发达国家可供引进的技术基本已经完结,发展中国家想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就必须通过自主研发。在这一阶段,将会出现许多新兴高技术产业,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水平降至与发达国家相当的水平,经济增速进一步下降,实现赶超,资本投入对于技术进步的相对贡献已经下与发达国家已无“代际差别”,甚至在某些领域已经收入分配结构进一步改善。


本文章从互联网采集,文章摘自于经济问题探索订阅,文章版权归经济问题探索杂志和作者所有;仅供需要经济问题探索订阅的朋友试读,请勿用做它途;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24小时内删除,感谢支持!

 


 


发表评论
* 内容:
 
上一篇 下一篇